心理疾病可以和患者讨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文 / 女人健康
2021-12-18 09:27

背景:

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很多家属特别害怕告诉患者病情会刺激到患者,因此常常讳莫如深,闭口不谈。

比如,今天接诊的一个小女孩,她是主动要来看病的,要求心理治疗。女孩的母亲也陪着一起来了。询问病情后,考虑女孩有抑郁的表现,建议完善一些检查。检查回来后结果提示女孩有重度抑郁、焦虑,便和女孩交流病情,告诉她相关检查的结果,建议药物治疗。女孩的母亲一直在边上没说话。交流完后,女儿怯生生的问“能不能不吃药啊”,这时能感觉到女孩对治疗的担心,便安抚引导了一下。最后女孩点头表示会好好治疗,早日战胜病魔,便离开了诊室。但女孩的母亲留了下来,质问(能感受到她的不满)医生道:“你怎么能这么直接的告诉她呢?你这样太武断了。”

反思与分享:

1、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科门诊流程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很多时候,来门诊的患者或家属是想来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因为他们常常默认他们的问题可以通过或者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来解决。但是,门诊的医生思考的问题是,求医者的问题是什么,达没达到疾病(通过问诊和检查),达到疾病了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手段(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还是门诊治疗等)。经过综合的评估后才会给出综合的建议。如果是,心理咨询或者治疗,那可能就是需要重新预约时间。所以,第一次来门诊一定是评估,确定问题。

2、在大多数情况下让患者本人了解心理疾病的真实情况对于治疗是有帮助的。大多数患者是敏感的,藏着掖着会让患者更无助,用理解、肯定、包容的态度交流病情反而可以让患者降低对疾病的恐惧。不妨试想,如果医生告诉的病情,患者不认可,她完全可以不接受,或者说医生诊断的不对,最多也就是生气,何来刺激;如果医生说的对,患者会觉得被理解而减压。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精神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医生在交代病情的互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进行策略的调整。大多数情况下,最终要让患者点头。只要患者点头,几乎可以说患者是认可了诊断和治疗,这种情况下的刺激性几乎为零。另外,在我们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是问诊时患者要求父母离开,追问原因,患者常常说“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我”。这也说明了理解是重要性多么重要,这往往比一开始便给患者建议一大堆解决方案要有效。因此,对于心理问题,倾听、理解、包容、支持,引导患者到正常的治疗程序中,是开始,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3、很多时候门诊特别忙,医生难免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家属的意见(有时候一人就诊,来了好几个家属,态度还不一样),知情者有疑问要积极提出或者事先说明,让医生尽快了解问题的全部,而不是坐等(有些家属看了很多医生,就是在旁边等着听这个医生和其他医生说的是不是不一致),这也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比如这个案例,可能早期忽略了对家属态度的了解。回头想,从头到尾患者母亲都没有说话,好像没有存在感,但应该要发现患者母亲对于这个疾病可能不太认可,并加以关注。因为,很多家属会潜意识的认为,“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有病”,而不是正视孩子的问题。如果开始了解了并做些解释,便极有可能打消质疑。不过,也请家属善于表达自己的担忧,完全可以询问“告诉她病情会不会刺激她”。因为医生没有刺激患者的动机和理由。我想,除了家属,医生应该是最希望患者康复的人。回归到这位家属人际交往或沟通的模式,可以看出患者母亲的担忧,不过她把担忧的事情当作了事实,实际上“孩子知道病情会受到刺激”只是她的想法,这提示她平时情绪表达可能存在问题,进而会让人担心她在家庭交流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这些可能会影响到患者。但这是后话,需要更细致的了解家庭关系才能做出判断。而当前还是健康教育,尽快的控制病情,预防自杀。

正确的疾病观,健康教育,是治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