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听障儿童开口,这两个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

文 / 守护安安
2021-11-23 18:29

对任何人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因为那是我们与他人、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最优选择。而构成语言的基础,既来自于外界的各种语音信息,也来自于人类各种生理机能的运作,如听觉系统、视觉系统、触觉系统等。其中,尤以听觉系统的运作最为关键。

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听觉代表着听见声音的能力,但实际上,听觉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音频运转系统,它有着传输信息的外耳,有着接受信息的感音神经,还有着处理信息的内耳及中枢神经。因此,听觉系统一旦被破坏,影响的将是整个语言体系,咱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聋哑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不过,大家肯定不清楚,其实“聋哑人”更多指代的是一种重度或极重度的听力障碍等级,而并非完全等同于听力障碍。这一点很关键,因为许多家长并不清楚这点,以为孩子罹患听力障碍就意味着没有说话的可能了,结果直接放弃了听障语训的机会,导致孩子一生都无法正常说话。

目前我国听障儿童的发生率在3‰,但真正能被注意到的幼儿还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这就造成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着择校、上学、交友以及未来如何正常生活的困境。对很多人来说,听障意味着无法交流,所以他们会第一时间pass掉和对方的沟通,直接做到了“把谈话挡在门口”。

事实上,对于一些轻度或部分中度听障儿童来说,只要及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话,还是有很大可能恢复一定语言能力的。例如,我们机构就建议,听障儿童在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阈值在40分贝以下就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了。

估计这时就会有人询问,为什么听障语训就能做到让孩子开口说话呢?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两个方面的训练。

所谓听觉感知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感知各种声音的能力,比如昆虫爬行时的窸窸窣窣、大风吹过时呜呜的呼声、河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等。这些声音有的很微小,有的却很激烈。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感受这些声音并不算困难,但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的声音世界却很单一。

其实听障儿童的声音世界是很单调的,他们只能听到那些分贝高的、音量大的声音,而无法正常听到其他的声音。这种情况一般会造成语言刺激范围的狭窄,导致儿童缺乏足够的信息摄入,于是很多听障儿童会变得有些呆滞,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至于说话,那更是登天之难。

但这种情况在佩戴助听器就会有好转吗?有好转,但仍需专业人士帮助。因为大多数孩子在佩戴助听器后感知到的声音世界是嘈杂的,很多声音一同涌入了他们的听觉系统和大脑,他们根本听不懂那些声音是什么意思,自然也从中获取不到足够的信息。

因此,听障语训的第一步要帮助孩子提高听觉感知能力,让孩子听懂并理解那些声音信息的含义。当孩子熟悉了听到的声音后,第二步就可以开始了。

佩戴助听器后的世界无疑是复杂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等混合到了一起,孩子别说去学习说话了,就是连听懂都做不到,更不必提语言刺激。所以,第二步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提高分辨语音的能力,让他知道什么是/z/,什么是/c/,不要整天将二者混淆。

不过,由于听障儿童分辨语音的能力实在太差,所以本机构的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避免出现太多、太杂的声音。与一般孩子的成长方式不同,听障儿童需要的是从单一到复杂,从片面到立体的学习过程。因为复杂声音对普通孩子是助益,可对他们是负担。

总体来讲,听障语训的过程最好在专业机构进行,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机构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情况和听力程度做专业的干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庭和父母很难为孩子提供由点到面、由浅至深的语言刺激。不然,孩子语言无法恢复不说,还可能造成信息获取的混乱,从而影响了其他方面。

当然,并不是说家长什么都做不了,其实咱们也可以在家陪孩子认识一些较为常见的事物,利用听障儿童视觉系统敏锐的特点,引导孩子认识碗、柜子、勺子、桌子等日常事物,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但要注意,这个过程千万不能着急,咱们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口可吃不成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