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的过度督促,真的会让孩子更优秀吗?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位妈妈分享自己的故事:孩子6岁的时候,身体突然出现问题,总会不自觉地颤动,被诊断为“小儿抽动症”,原因是孩子压力太大。
原来,这位妈妈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每天给孩子制定KPI,考核孩子的朗读、背诵是否达标,才会使孩子“精神疾病躯体化”。拿到儿子的诊断书,她泣不成声。这一刻她也终于明白,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更重要。
其实这位妈妈的焦虑,也是万千中国家长的缩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父母的心愿。而本该无忧无虑度过童年的孩子们,被迫承受着超出能力范围的课业竞争和精神压力。近年来,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逐年上涨,这跟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虽然抽动症是由遗传、体质神经、感染免疫、社会环境、心理等多方因素所致。但如今,心理精神压力在小儿抽动症的诱因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家长们不得不重视。你可能想说:“自己也不想这样,身处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你也是被迫随波逐流。为了孩子的将来,不得不督促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可是这样的教养方式真的能让孩子更优秀吗?其实未必!尽管很多孩子在表面上臣服于家长的权威之下,努力学习,拼命上进,但身体却在以各种方式报警和反抗。所以无论是抽动症的治疗,还是预防,舒缓孩子的精神压力,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和教育方式都是很关键的一环。
孩子患了抽动症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常常会因为控制抽动而走神,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所学知识慢慢失去兴趣。常常会因为在学校遭到嘲笑而逃避与学习有关的食物或事情,不爱上学。
甚至还会出现情绪上的易激动和脾气暴躁,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一旦他人对其看法偏向消极方面,就会产生厌恶心理,容易走极端。因个性偏执导致与周围人群相处不融洽,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感到孤独,不能正常的进行交流等。
无法与他人家里良好的关系,经常会产生被害心理,认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嘲笑他,不相信他人;在与人接触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人沟通时,经常回避对方的身体接触甚至是视线接触,会产生沟通交流障碍。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是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这个是关键。
小儿抽动症的危害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到的,治疗不及时还会反反复复发作,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