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厌学、追星、脾气怪?华西心理专家说,青春期的娃儿你不要估到惹!
虽然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但青春期的变化,还是让众多父母措手不及。
之前还天天吼起“男生讨厌!”、“不跟女生耍!”的小鬼些,咋个就悄悄咪咪的早恋了?
之前还追奥特曼、超级飞侠、爱莎公主,咋个就疯狂地追欧巴、欧尼、男团、女团了?
之前看到妈妈就凑上来又抱又亲的黏娃儿,咋个突然挨都挨不得一哈,多说两句就发脾气、甩脸色?
还有最让家长们无法接受的是,娃儿突然严肃地说“我认真思考过了,真的不想上学了!”
我的天啊!医生,娃儿到底是咋个了!
淡定,你的娃儿没有咋个,就是到青春期了而已。
早恋、厌学、追星、脾气怪,这些都是青春期的孩子的正常表现,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应对。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邱昌建、郑耀宗两位医生,就来告诉家长们,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容易出现这四大问题,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处理。
刚刚过去的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这次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呼吁大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精神心理障碍罹患率逐步上升,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自杀等恶性事件,就以最近三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接收的住院患者来看,儿童青少年的比例在逐年攀升,由2018年的8.94%上升至2020年的16.99%,也就是说,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每100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7个是儿童或青少年。
现在的娃儿太脆弱了,说又说不得,骂又骂不得,哪像我们小时候,随时被妈老汉儿拿起扫把杆杆满院子追到打,还不是上好的!”
如果大家这样想就真的错了!现在的社会环境、学习压力、生活状态等,与四五十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孩子们在成长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你不要看现在营养好了娃儿都长得牛高马大就有误区,觉得他们都是大人了,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对于身心都还没发育成熟的他们来说,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时可能就是会不知所措,暴发出一些问题,甚至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中,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就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说这些并不是为各位家长制造焦虑,而是想让大家正视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正确理解他们的情绪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难搞的青春期。
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遇到的案例。
这位女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听话、乖巧,但高中以后,整个人发生了变化——与同学发生冲突、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父母认为这一切都是她是与同桌男生偷偷早恋带来的不良影响。
父母施压阻止早恋,老师也在学校里当众委婉地提醒了两人,同学们的议论让这位女生更加难以接受,失眠、神情恍惚、逃课、拒绝去学校、被父母责骂……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她不堪重负,进展成拒绝出门、拒绝沟通、拒绝进食、时哭时笑,紧张发抖等神志恍惚的状态。
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女儿可能真的病了,带到华西就诊后确诊为精神障碍。
嗨呀医生,像你这个说法,未必就不管等他们耍朋友嗦?”
在早恋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有些过激了,事实上,我们和孩子都应该承认:爱情是美好的,它不是一种不好的东西,不该偷偷摸摸。作为家长应对的原则是要管,但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管。
家长应该这样做
首先,如果确定孩子真的早恋了,家长不要立马否定孩子的感情或是武断地制止,而是要尊重他们。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注意异性,这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你们自己不要不承认,未必读书时没得悄悄咪咪喜欢过别人的经历?突然看到喜欢的男娃子从面前经过,看到喜欢的女娃子站在七里香花架下,心跳都要慢半拍,咋同样的场景切换到自己娃儿身上就不可以接受了呢?!
第二,试着跟孩子谈心,肯定爱情的美好,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旦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就有机会让孩子们学会理性思考,在不否认恋爱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同时,给孩子分析早恋带来的弊端。要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道路取决于无数个微小岔口的抉择,要让他们大胆思考、大胆探索真正的心之所向,而不要为了一时快乐放弃真正的风景。必要时,家长也可以搜集一些青春期早恋的案例,让孩子对这件事有尽量全面的认知。
第三,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是喜欢的同学很优秀,还是说只是同学之间早恋成风的攀比和好奇,或者是因为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等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找切入点。
第四,对于双方已经产生互动的早恋,家长可以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找到早恋的同学谈一谈,采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对方发现早恋的问题,并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对彼此负责,不做伤害对方的事情,甚至可以鼓励共同好生学习、共同上进。
在心理咨询门诊上,家长们来咨询关于孩子厌学该咋办的也不少,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给自己留纸条,写着“我太累了,不想学了”,有的孩子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上课,更严重的则是软硬兼施怕被送去学校,连房门都不愿意出。
厌学,很多家长认为是问题,但从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不仅是问题,更是个信号。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孩子,不去学校可能是他/她的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应该及时抓住这种信号,思考孩子为什么厌学。
青春期孩子厌学,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内在动力缺失,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受长期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厌学的心理;
2. 学习目标过高,因完不成而产生厌学情绪;
3. 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
4. 家长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
5. 学校、老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6. 老师不当的惩罚,特别是当众惩罚,伤及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7. 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很要强,自尊心强,有时因为一次成绩的下滑或者考试的失误,心理承受不了导致不愿意学习,如在这时家长不是安慰孩子,而是横加指责,就会加重孩子的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这样做
第一,肯定孩子的苦恼。跟孩子充分沟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校和老师的问题。
第二,加强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步入青春期后,孩子不再是纯粹的“小朋友”,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长大,并在学习、生活中去思考“我是谁”,在意同学眼中自己是什么形象。但由于学业繁忙和身份定位的迷茫,加上接触到与之身心发育不匹配的诸多网络信息,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而焦虑不安,进而用厌学的方式回避。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真诚地鼓励和赞许,对不足之处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三,学会给孩子减压。初高中阶段,学业的强度的确是很大,家长应提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减压。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战胜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同时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学下去的兴趣。
青春期的孩子们疯狂追星,也是家长们拿到脑壳痛的问题——
“墙壁上、手机头全是明星嘞海报、照片,看到脑壳都痛!”
“每天还要打卡,发啥子超话,关键是耽误学习的嘛!”
“有天还说要去机场接机,咋个我出差回来她从来不说来接,怄人!”
……
家长些,淡定点,青少年时期追星是期待获得自我认同、寻求归属感,甚至是缓解学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当然,那种追得来茶饭不思、学也不想上、六亲不认的盲目过度追星肯定要不得,但毕竟是极少数的个例,这里我们不扯这种情况,就说说青少年最普遍的那种追星该咋个应对。
家长应该这样做
第一,不要一味打压。家长要尊重孩子,要明白孩子崇拜偶像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是成长的必然,也是心理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一味打压孩子的爱好,当父母试图打压孩子的“狂热”,孩子会对父母产生逆反和自我保护心理,而这种逆反和自我保护心理又会极度加强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反而会加重他的“狂热”。最好的做法是理解他们,以认同为基础,以疏导为方式。比如家长可以制定明确的规范,并和孩子达成共识,正常、合理范围内的,可以允许孩子做,超出正常范围外的则不可以做,并有理有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做的原因。
第二,适当引导和建议。家长也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追星的认可,来增进孩子的信任,引导他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活动,以此来了解孩子偶像崇拜的内心需求。在与孩子充分交流、形成共情之后,家长再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不要把爱好当成生活的全部,让孩子保持相应爱好之外,还要有自己的学习、娱乐、社交生活。同时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建议。
第三,多元化培养。针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选择合适的偶像,拓宽崇拜的范围,避免单一迷恋,比如选择科学家、运动健将、企业家等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同时鼓励孩子增加兴趣爱好,树立健全的人格。
第四,如果遇到孩子追的明星“人设”倒了,应该正确地给孩子分析此类事件,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加强亲子关系,多沟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孩子走向歧途。
医生,我们儿是进入了叛逆期嘛爪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言不合就摔门拌东西,好焦人哟!”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的确需要重视,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青春期的孩子易激惹,有可能是长期精神或神经的紧绷,也有可能是遭遇了挫折、伤害等厌恶事件。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容易激怒、脾气怪
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上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弱,自控力差,再加上身体发育导致的激素水平的变化,更易情绪化,另外,睾丸激素水平上升和 5- 羟色胺的缺乏,也会增强个体不良情绪的体验;
2.气候、季节变化也会成为愤怒情绪的诱发因素,香烟味、空气污染、炎热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短时的情绪变化;比如最近这个阴秋秋的天气,就很容易让人心情不好,如果大家关心这类话题,就给我们留言,下盘找时间专门摆!
3.孩子遭遇了外界的攻击,引发了疼痛、受辱等不良体验,这些体验唤醒了孩子的愤怒情绪;
4.网络、影视、媒体的影响。观看一些暴力的视频可能会让孩子释放敌意,如在观看一则有关儿童受害者的社会新闻后,孩子可能会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更富有敌意的解释。
家长应该这样做
第一,梳理刺激源:找到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逐个解决娃儿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果是外界伤害,家长要尽己所能地支持孩子,协助孩子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态度探讨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推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让孩子学会批判性思维,遇到问题不要情绪化,要分析因果,观察利弊,控制偏执倾向。在这个过程里,家长要避免挑起亲子间的战火,更不要惩罚、质疑孩子,而是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去思考客观现实。
第三,制止攻击行为:愤怒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包括外向攻击和内向攻击,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避免他反复体验愤怒情绪,杜绝刺激源,让孩子的身心都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表率,给孩子做一个情绪平稳的榜样。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孩子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妈妈们可能刚好进入更年期,常常也会情绪失控,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情绪更稳定的家长,比如爸爸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第四,教会孩子自控:家长要有策略地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知道公民在年满 14 周岁后,在民事法律方面虽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但在刑事法律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已满 14 周岁但不满 16 周岁的孩子处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如果因为情绪管理问题做出过激行为,需要负刑事责任。
回忆青春,
最恨自己又懒又馋不讲道理还不上进。
想想孩子,
只是和我们一样又懒又馋不讲道理还不上进。
也不知道我们在焦虑些什么?
参考文献
郑耀宗、张无花.青少年心理健康50问.成都时代出版社,2021.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