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宝宝是脾胃积热还是虚寒,最常见的还有这一招!
以下内容由 小天心“儿推大学” 整理发布
《内经》中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心脏上找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肝上找根源。
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从宝宝流口水的状态上,来判断他到底是脾胃积热例如,还是虚寒了,从而对症调理。
方法很简单,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流口水的原因
小儿流口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另一种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流涎
宝宝的口腔小而浅,没有牙齿,舌短而宽,4~5个月的时候开始具备初步的咀嚼能力,妈妈们进行哺乳时,会感觉到宝宝在上下咬动。
6~7个月时宝宝的唾液量分泌会逐渐增加,但是吞咽反射尚不灵敏,再加上婴儿牙齿未萌出,牙槽突尚未发育。
所以口腔分泌唾液时,宝宝既没有牙槽突的阻挡又不会把唾液咽下,就会经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属于生理性流涎,无需治疗。
等到宝宝牙齿萌出,牙槽突逐渐形成,再加上一些吞咽动作的训练,流口水的现象会逐渐好转。
病理性流涎
病理性流涎一般是针对3岁以上仍时不时流口水的宝宝来说。
1、口腔问题:口腔炎症、清洁不到位等都会促进唾液分泌,导致孩子流口水。
2、呼吸道疾病:孩子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容易鼻塞,出现张口呼吸,也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有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3、腮腺机械性损伤:经常或用力捏压孩子的面颊部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增加。
中医认为,宝宝病理性流口水多是因为饮食不当、喂养母乳过热等,而致脾胃湿热,熏蒸于口所致;或脾胃虚弱、固摄失职等引起唾液从口内外流而发病。
“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流口水的证型
既然流口水是与脾胃有关,那么调理宝宝的脾胃是关键治则。
【调理脾胃的基础手法】:顺时针摩腹,分推中脘,清补脾经,揉板门,按揉脾俞、胃俞,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
脾胃积热型
此种流涎可能会导致宝宝嘴角溃疡,因为口周疼痛而哭闹不止,会口臭口渴,口水比较粘稠,舌苔厚腻,还略微有些便秘,小便短赤,大便秽臭或燥结。
那么在调理时,可以选择基础手法加:
退六腑
清天河水
清胃经
脾胃虚寒型
此种流涎,口水清稀,宝宝可能还会食欲不好,不爱吃东西,不爱说话不爱动,脸色萎黄,大便稀溏,观察舌苔会发现舌苔薄白。
可以在基础手法上,加上:
顺时针摩腹
清补脾经
按揉脾俞、胃俞
按揉足三里
按揉三阴交穴
对于脾胃虚寒型,还可以选择六君子丸中成药来调理。
小天心“儿推大学”火热招生
600元抵扣券限时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