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 | 儿子刚上中学就休学还有救吗?

文 / 召克的故事
2021-09-23 00:10

【困扰疑惑】

咨客:女性,四十岁左右,大学学历,因十几岁的儿子不能适应普通小学升入重点中学后的多种压力,现在休学在家几个月,咨客不知道该怎么办,求助心理咨询。

【案例启示】

一、切忌把人生的战争和战役混为一谈

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我们要学会如何赢得这场战争,而不是每一场战役。无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避免遇到挫折,每一个挫折只代表人生中的一场战役,输掉一次战役不代表输掉整场战争,重要的是要通过没能打好的战役总结经验,争取赢得其他战役,最终赢得整场战争,正所谓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甜。

二、做事情采用一种方法无效时,要及时考虑更换其他办法

当父母对孩子使用教育的方式没有效果时,不能再变本加厉地多次教育,甚至找其他人来继续教育,不但没有效果,还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和抵触。一是因为父母总是老生常谈,孩子没有新鲜感;二是孩子并没有把父母当做偶像、权威或者智者,只当做父母,一个让他有责任和义务孝顺的对象。这时考虑找对孩子有影响力或被孩子视为偶像的智者来帮助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而有效的办法应该反复使用。

【咨询实录】

张医生:你好!我是心理医生张道龙。今天来做咨询,有什么困扰你的事情呢?

咨客:您好,张医生!我是为了我儿子来请教您!

张医生:能讲讲具体情况吗?

咨客:好的。我的儿子今年十几岁,在国内现在应该上初一。他读小学六年来,我都没有发现他有什么问题。现在刚上初中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他现在休学在家。他考入的是我们这里非常好的重点中学,第一天回来就强烈地排斥这个学校的管理,要求第二天就退学。当时我非常矛盾,也非常着急,就请了一些同学劝他,后来同意回去上学了。军训结束被评为“优秀标兵”,因为他的身体比较好,老师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这些都是老师激励他的措施,想让他融入这个环境,热爱这个班级。但他一直逃避各种文化课的摸底考试,总是以不舒服为由请假,不去参加考试,慢慢地就开始跟不上这个班了。老师也家访过,发现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建议我们先休学解决孩子的心理压力问题,现在我们就休学在家几个月了。这个寒假过后,我们打算返校,前几天回到学校与老师沟通后,他自己觉得跟不上这个班级的进度了,在这个要求严、进度快、强度大的实验班,会让他的压力过大。老师也觉得孩子现在的情况,回到这个班级是不现实的。学校的建议是要么转学、要么留级,可这两点孩子都不接受。留级的话他面子上过不去,转学让他很茫然,不知道该去哪个学校,我们家长也不知道什么学校对孩子更合适。所以,现在孩子就这么搁置在家里,我很困惑。我想请教张医生,目前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面对?怎么解决?

张医生:哦,你把这些情况说得很清楚,在我们讨论和分析具体的建议之前,我还有些问题想问你。

咨客:可以。

张医生:他是你唯一的孩子吗?

咨客:是的。

张医生:他从小一直在你身边长大吗?

咨客:他在上幼儿园到小学之前,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寄宿的时间。

张医生:后来就回到你身边了是吗?

咨客:是的,寄宿时的周末也都是我陪着他。我非常关注他身心健康的成长。

张医生:在家里,你是那种管的很严格的家长吗?比如要求他倒垃圾、自己洗衣服、吃完饭自己收拾;还是你照顾地非常细致,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用做?

咨客:后者比较多,我是个比较细致的母亲,关注的比较多。家务活他做的很少,但是有时像倒垃圾、取牛奶这种活他也会做,但比较少。

张医生:如果不提醒他,他会主动去做这些事吗?

咨客:很少。他现在也会铺床、收拾自己的床,简单地收拾自己的房间,但还是我照顾的多一些。

张医生:哦。那咱们假设一种情况,如果突然哪一天你生病不舒服或者生理周期需要人照顾时,他会想到去照顾你,想要帮你做些什么事吗?

咨客:会的,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当我不舒服的时候他会给我做饭,如果同学来了,他会给同学做饭。发现我不舒服他会问我“妈妈你不舒服吗?你怎么了?”等。

张医生:那么,你觉得他到了这样一个严格的学校,不适应的原因在哪儿呢?

咨客:我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吧:第一,他自己觉得从小学到中学是一个比较大的跨度,他的同学没有一个和他考入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的,他觉得比较孤独;第二,小学的环境宽松,离家也近,没有什么压力,而这个中学尤其是他这个班级,是个非常严格的、特殊的实验班,整个变化非常大。

张医生:我还想问一下,他现在考入的中学和之前的小学在区里的排名是一个档次吗?

咨客:不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张医生:哦。那我刚才问你这些问题,你大概也已经明白了,是看看他是不是一个独立性强的孩子。一般到了初中的孩子变化是很大的,首先是身体方面的变化。因为青春期来临,体内的激素、荷尔蒙的变化,使孩子开始出现“热恋”等情感方面的变化;第二是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的变化,比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第三是属于学业的变化。一般家里环境非常宽松,不会受到管束,一直是自由状态的孩子,到了学校寄宿后就会受不了老师的管束,看起来这个变化对他来说影响很小。那么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身体的和家庭的变化对他来说可能都有。但通过你刚才的描述可以看出,给他造成最大影响的变化应该是“小学的档次特别低,压力特别小,突然间到了这么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可能就受不了了”。一般情况下,家里照顾的越细致,孩子出来后的生活就越难;家里照顾的越粗糙,出来后的适应性越强。有句老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咨客:对对!可是他之前的小学档次也不是那种最差的,也还可以,不过的确不是属于那种很严格、一流的小学。

张医生:但是现在的环境是很严格的、一流的学校对吗?

咨客:对。张医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很关注这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我怕他在家里太受宠,把他送到我们这里最好的幼儿园寄宿三年,每周回来一次,这个幼儿园非常注重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后来上小学开始练跆拳道,现在已考到一级。我想通过跆拳道来锻炼他的意志和体能,培养他的心理素质。我觉得我还是很注重孩子的自立、善良、容易与别人相处,他倒是小学六年来,从没有和同学在交往上有过任何冲突,所以我就完全没有想到他到中学后会突然反差这么大。很多孩子可能也会焦虑,但都没有他这么明显。

张医生: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太一样,你刚才说的、做的都非常对。但毕竟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你做的对与不对没有绝对的关系。你做的对,只能让他失败的概率低一些,成功的概率高一些。你已经做了父母能做的一切,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他的小学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学和中学的对比。如果小学是最严格的,中学是相对严格的,那么他反而觉得轻松了。就像你能跑完100米,以后再让你跑70米,你会觉得很容易,因为短了30米啊。现在对他来说,相当于小学是排第十的,而中学是排在第一的,他没有感觉到学校好,感受到的都是压力,所以这些心理过程都是相对的。即便你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正确的,而他的心理成长却不能赶上你的预期,这是个体差异带来的。比如你会发现一次感冒来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冒,也并不是得感冒的人什么事情都做错了,没感冒的人什么事情都是对的,有的人就是先天素质好,可能吃喝都不好,但却不生病。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在火车站拉几个乞讨者或盲流去洗澡,洗完他们反而感冒了,那你能说洗澡这个事情是错的吗?所以我觉得你做的都是对的,没什么错误。

咨客:对,张医生,就是这样的道理。我还一直在反思我自己。自从我儿子休学开始,我受到很多亲朋好友的指责。他们指责我这种对孩子宽松、崇尚自由、崇尚孩子的快乐感等过于西方化的理念和教育,包括孩子的爸爸也觉得这件事和我有很大关系。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就应该辛苦,应该承受很大的压力,应该严格管束。我觉得这些亲朋友好友的意见也让孩子有压力。本来回不去这个班级就有压力,加上亲戚朋友们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他们就觉得你怎么就休学了呢?怎么会跟不上了呢?你为什么不能刻苦点呢?这有什么呢?你就应该回去刻苦。所以,孩子的压力现在是双重的,我的压力也一样是双重的。

张医生: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压力。但如果有天这个孩子变得非常优秀、成功,同样是这些人,他们就会反过来讲。

咨客:是的,张医生。我真的梦想有一天我儿子成功了,我一定要把我这个案例拿出来和天下的母亲分享。

张医生:呵呵,一定会的。但真到了那一天,同样是现在反对你的这些人,会说孩子的成功也有他们的功劳。但是我认为目前为止,你做的没有不对的地方。

咨客:谢谢您,张医生。

张医生:比如你让他在家里比较独立啊、崇尚一定的自由啊,这些都没有问题,只是现在不符合这个班级的高压环境。

咨客:对,而且我有任何事都和他商量,我把他当做大人一样和他讨论问题。比如遇到人生的抉择,人生的变化等我都会和他谈,我会和他讲这都是正常的,人生就会遇到各种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指责我,觉得孩子怎么能拿主意,你就应该帮他拿主意,批评我过于宽松,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一些事情。

张医生:我觉得是这样的。小孩在18岁以下是不拿主意的,但是他必须参与主意的决定。我觉得你现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他毕竟是在逐渐地成长,如果他一点都不知道怎么做决定,不可能说到了18岁时,按一下按钮就突然什么主意都有了,一定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很多人上了大学都学不来,或未来的效果不好,就是没有这个锻炼的过程,逐渐地参与锻炼,到了18岁才有可能学会做决定。就像人的肌肉强健需要慢慢锻炼,不是一夜之间就强健了。所以,你这样让他参与锻炼是对的。

咨客:对,我是一直在锻炼他,谢谢您的肯定,张医生。

张医生:现在就需要用结果来证明你的做法是对的。所以,我觉得你更关心下一个问题,对吧。

咨客:是啊,我该怎么办啊!

张医生:那么现在有这么两件事:第一,我认为你做的都是对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不是这种方式对,其他都不对,也不是结果不好就是教育地不好。即使是你都做对了,结果也可能不好。进监狱的孩子也不是从小他的父母就培养他怎样进监狱,我们不能这样解释。教育的方式和结果是两回事,两者有关系但也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我们希望有好的结果来支持我们的教育方式。

咨客:对的,非常同意。

张医生:第二,就是你的孩子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一个是因为你看重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我特别问到你不舒服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关心你、心疼你。今天他疼你,明天就会疼女朋友,后天就会疼其他人,这样他以后会变成招女孩喜欢的男人。我也觉得他以后会是个特别招女孩喜欢的男孩子。包括这几天因为他返校没成功,知道我为此很焦虑,只要我不怎么说话,他就立马来关注我的情绪,问我怎么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是很善解人意的。对,这很好。他会先从疼妈妈开始,他如果连妈妈都不疼,也不太可能疼别人了。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我知道你和他父亲的教育背景,说明这孩子在智力上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他有好的价值观和好的心态;又知道如何关心别人,体贴别人,有强烈的同情心;再加上,你和他父亲在教育领域比较成功,会做的人就容易传给别人。比如我们常说的“官二代”、“富二代”知识分子的后代叫“智二代”,在学术领域教他怎样走向成功是你们的长处。如果教他做生意,可能你就不是专家了。

咨客:嗯,对的。

张医生:那现在咱们看这个孩子有这么多优势的前提下,解决他的问题看上去就容易了,主要涉及到一个环境的问题。首先“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这么和孩子讲“你的面子问题当然很重要,尤其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理解你。回去之后你怕难是一回事,其实你更害怕的是别人说你跟不上、成绩不好,这个对你、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你也得看看你能承受到什么程度,现在看起来你为了面子,并没有意愿这么去做。因为这个学校是重点学校,在这即便是中下游的学生也能考入一个好的专业、好的大学。给你带来的压力好像是大家觉得你现在不是学习最好的,暂时觉得你不像在小学那么成绩突出了,你现在才是初一,时间能让你再追上去的,或者退一万步讲,到了初中毕业,你的成绩也没能赶到前面,也仅仅是初中的人知道你的成绩靠后,当有一天你考上了清华北大或者能考出国留学,这些人还会觉得你不行吗?你是利用了这个学校的学习环境,利用了周围比你学习好的这些人的资源,为自己争得了更大的面子。这样慢慢地你的学习就会进步,也没有压力了。我们对你没有什么期待,只要你能上个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就好了,不是说一定要争个第一、第二。你在家里没有压力了。只是这个环境更适合成功。因为有实践证明这所学校的确好。就像中国有句古话叫‘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在小学我们做的‘鸡头’,在这里做‘凤尾’,可‘凤尾’也是凤凰的啊”。

咨客:是的,这句话我儿子说过,但他说“我宁愿做‘鸡头’也不愿做‘凤尾’”。

张医生:好的,你这么讲的话,我就清楚了,那面对这样的孩子,上面的说法我们就不做讨论了。因为孩子“宁做‘鸡头’,也不做‘凤尾’”。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去哪里做“鸡头”呢?

咨客:对,这也是我们一直比较困惑的。

张医生: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利用家里的资源,寻找一个离家不要太远,同时也很不错的,让孩子去了能做“鸡头”,但没有这么大压力的学校。但办完手续不能晚于一年,否则,不做“凤尾”,去当“鸡头”也当不成了。有时选择退路是正确的,但不能一退到底。初中的成绩对你考大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高中的成绩直接影响你考大学。所以现在做“凤尾”或者“鸡头”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到了高中还赶不上来,最后考入好大学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家长和孩子一起把这些综合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让孩子积极的参与到寻找学校的过程中,在他参与的过程中他会意识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能感觉到父母非常尊重他,在父母并不认为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时,仅仅是为了他的面子去帮助他完成这件事;另一个问题就是他寻找的过程中会去做对比,当他发现这些“鸡场”要么太远,要么素质太差等等,就会觉得做“鸡头”索然无味,会知难而退。如果这两个问题家长直接去告诉他不会有用,只有带着他情景实践,做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小孩来说,用理性的数据、教育等方式都不如让他亲身感受有效。有时需要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的同时,争取时间影响他。第二种选择就涉及经济情况了。有很多家长像你一样采取西方的“素质教育”方式培养孩子,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开了广阔的道路,但是在现在的应试教育阶段反而吃亏了。就像你让美国的孩子来中国考大学,很可能都考不上,但是中国的孩子去美国考试,只要英语没问题几乎都能考上,因为我们都是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所以,家里人可以商量一下,能否借着这个机会联系一所国际学校,给孩子彻底换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因为国际学校为了防止这样的孩子因为面子、攀比等受到心理创伤,不会给孩子排名、发榜。但这种学校的收费比较高,也不容易进去,不知道你们能否实现这种可能?

咨客:张医生,有这种可能,而且我自己也在想,将来如果有条件,我会带他出去读书。我也一直在考虑申请移民,只是现在国内申请移民很慢,而且现在我也没有条件走,走不掉。

张医生:我的意思是怎么在现有的环境下,培养孩子以后适应外面世界的能力,我们发现来到美国生活的外国人中,适应最好的是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英语系的国家,而华人过来适应最好的是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中学教育与国际学校很像,出去后与国外的接轨很快。如果你以后有出去的打算,越早让孩子接触这样的教育,孩子出去后就越容易与外面接轨。在你还在为未来出去准备资金的同时,让孩子享受这样的教育,即便以后孩子考不上国内的大学,通过国际学校考上国外的大学也很好。所以如果能征得家里人的同意,在寻找能让他做“鸡头”的学校的同时,也试着去寻找这样的国际学校,他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他是个很会理解家长的孩子,带着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知难而退,会感觉到家里人为了他这件事很不容易,既然普通的“鸡场”不满意、“洋鸡场”又进不去,他自己可能就会发现只能回到学校去坚持。

咨客:张医生,我也特别坦率地和他谈过这三条路。告诉他如果返校不成功,可能会面临重新再上一年,或者我们要换一个合适的学校。他也在焦虑,不知道换的新学校是不是能够适合他,而且重新上一年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这些事我们也都没有经验。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孩子就这么搁置,我们也处在很迷茫的状态。现在像您说的这些我也非常赞同,我们也想找一所国际学校,可这里国际学校很多,一个是我们不知道经济到底能不能承受,还有就是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学校适合他。万一他去了之后放任自己,我们更不知道怎么办。

张医生:“实践出真知”啊,只有去试才能知道。现在这样做,在理论上肯定不是在害他,那就先去实地考察,然后可以去旁听一个星期试试,感受一下。

咨客:现在是这个孩子自己非常地要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爸爸说干脆去家门口的学校算了,那所学校几乎什么都是最差的,他爸爸觉得有一天他自己会开窍。但是孩子自己说,我不能去那样的学校,那样就把我带坏了,他们又抽烟又喝酒的,对我不好。我觉得他还是有自己的标准,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就是这种受挫让他回不来,找个现实的环境才能解决他的问题。

张医生:对啊,这个现实的环境就是需要在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不是仅仅通过认知就决定这个学校好还是不好。你们一起通过现场的考察,慢慢地排除一些他认为不好的学校,那么最好的结局就是他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最好。其他的学校或者老师不好,或者环境不好,要么就是学生的行为不好,而国际学校又需要排队,花很多钱等。因为这个学校好肯定不是徒有虚名,但如果你直接和他说其他的学校不如这个学校好,他觉得你就是故意让他去这个学校,他会抵抗,这就是对孩子的“身教重于言教”,当他看完这些之后再和他讲,这个学校好的理由,他才能听进去。

咨客:对,的确是这样。

张医生:当孩子比较之后,发现只能再回到这个学校时,他还是有两个问题没解决,一个是要不要留级,另一个是仍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那个时候我们再研究如何解决孩子的这个困扰。下次可能需要孩子自己来做咨询,可以找你比较信任的咨询师,或者需要我来和他聊聊也没有问题。看看孩子关于面子问题的具体困扰在哪里,如果觉得这个学校好,而所在的班级不好,那么我们可以换到普通班,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挫折,有很多人还进不了这个学校,一个学校的重点班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可以决定现在这种情况,那就想办法解决这个情况。现在我们不知道孩子具体是怎么想的,假设像你讲的孩子就是因为跟不上重点班、成绩不好,感到没面子,那么他去普通班肯定没问题,至少成为全校倒数第一的可能性很小,哪怕成为全校倒数第一也没有关系,家里有资源可以帮忙请专业的家教老师,从后面往前追就可以了。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怎样通过挫折走向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和孩子讲我的事情,当初考大学只填写两个志愿:一个北医、一个哈医大,结果没能考上北医,被哈医大录取。我当时也感觉很受挫,但我告诉自己人生的第一场战役失败了,不能因此输掉人生的这场战争,多年后我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上大学后因为非常喜欢打篮球,把脚摔出问题,只得和学校签合同,如果休学六个月能养好,就继续回去上课,养不好要休学一年之后留级,那六个月我就仔细想该怎么办,后来如期毕业了。现在我的腿还不太正常,下雨阴天需要用镇痛药,这对于喜欢篮球的我来说是人生的又一大挫折,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打篮球,只能看篮球比赛,但我因此变为“身残志坚”的人也很好。所以,现在没有挫折不能代表以后也一帆风顺,前面遇到些挫折,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对以后反而会非常有帮助。

咨客:张医生,我也觉得现在受挫对他来讲,其实是一件好事。

张医生:可咱俩的意见能够达成一致,不代表孩子能够接受,毕竟不是同一个人生阶段,他不能接受我们给他的认知上的教育。有时咨询会有效,是因为咨询能问出具体的事情,能知道孩子具体的感受,才能解决问题。

咨客:对,孩子的父亲总是要找他谈话,他现在非常抵触别人找他谈话。

张医生:因为谈话和咨询不是一回事,谈话是在教育他。

咨客:他爸爸经常出差,只要一看到他就要和他谈,搞得孩子非常害怕,见到他就关上门,说“千万不要让爸爸进来,他只知道和我谈话”。

张医生:那孩子是不是一开始就对他有反感啊?

咨客:是的,他非常反感他爸爸找他谈话。

张医生:所以我说的谈话是要找一个说话他能听得进去的、喜欢的人,尤其不能是父母。因为父母是有人最喜欢,有人最讨厌,经常有孩子说“听到我父母的声音我就烦,又是来教育我的”,在他们的眼里父母不是权威,而是经常唠叨他的人。

咨客:是的,他也会这样说。但是成为孩子最讨厌的人,我觉得父母很失败。

张医生: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学校里最优秀的老师,并不一定是她的孩子的最优秀的老师。

咨客:张医生,我对这点就有很深的切身感受,我在教育领域工作过很多年,也是一个不错的管理者,但我的孩子的事情让我很受挫。

张医生:那是因为对你自己的孩子,有时你需要打两下、唠叨几句,不愿起床你非要拉他起床,你得红脸、白脸一起唱,有时比例有问题,孩子就会反感。而对别人家的孩子做的都是正确的、好的那一面,就容易树立起权威。还有一点就是审美疲劳,再优秀的妈妈,他也能看到你不梳头、不洗脸的时候,别人看见你的都是你成功、光彩照人、知性的一面,当然就会崇拜你,那你对他们的说服力就会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说你的孩子需要找一个他认为能达到偶像程度的人来谈,才会对他有影响,小孩儿都爱追星就是这个道理。自己的父母往往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你一来他就烦,看见你就想跑,那怎么会起到教育的作用呢?

咨客:对,张医生,我也曾经在我身边找过几个男性朋友,想让他们给我儿子进行心理疏导,成为他的心灵伙伴,但是都失败了。他现在非常防备大家,觉得大家都把他当做另类,都想找各种角度切入对他进行教育,他特别回避我的这些朋友。因为他觉得你的目的性很强,这些朋友都和你是一伙的。对,他现在要是通过自然的场合认识的人还能交流几句,只要是我派来的,他都会觉得我们合伙教育他。所以,张医生,我现在特别盼望像您这样的人能回来,或者能有个机会见见他。

张医生:回来可能不现实,但是你可以和孩子这样讲“之前找来劝你的人都是妈妈的朋友,你也知道妈妈的动机是好的,我同意你抵触他们,因为他们的确都站在妈妈的立场。现在我觉得你的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一起去寻找适合你的学校。最近有人给妈妈介绍一位美国的心理医生,他讲话是中立的,你愿意的话和他就事论事地聊聊。这个人很怪,十分钟如果聊不到一起,你不走他都会赶你走,因为他没时间,有很多人排队在等他咨询。他有一点和我们大家是一样的,就是要保证你的健康、快乐。你就把他当做朋友,让他评估一下你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和他一起讨论一些能帮助你成才的建议,他一定会尊重你的意见,不会劝你做任何事情。毕竟他是过来人,经历的挫折是你经历过的好几倍,他中学也不顺利,没能考上理想大学,还因为打球把脚摔坏了,你不想听听他后来是怎么成功的吗?妈妈对他也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个心理医生,但从年龄上看,他是你的长者,从人生经验来看,他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要多,如果不满意,你10分钟就走,我也不在旁边听,你就当去看个讲座。”这么谈主要让他知道有三点不一样,第一,是美国的心理医生;第二,这不是普通的叔叔阿姨,是专业的叔叔,第三,价值中立,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不会只让他听父母的话,有可能会不同意父母的做法。有句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儿子这么聪明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孩子来了,我一是要评估孩子的想法是否合理,第二要评估他“焦虑”的程度是否重到需要用其他手段干预的程度,有时这种要强的孩子不和你讲,怕你担心。但在陌生人面前,他们会说出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说“我正在谈恋爱,妈妈不知道,我怕女朋友看不起我,没面子”。这件事不解决,后面的问题不可能解决;如果不来,你就按照上面我们沟通的做法去做,我知道你的焦虑是担心他的未来,人生有时耽误半年、一年不会有大的影响,不是耽误五年、十年就好;他的焦虑是面子过不去,你们两人焦虑的事情不一样,但是症状是一样的,这样都很急躁的状况,会影响你们的生活,事情越变越糟。目前孩子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我们还能做什么事能使孩子变得不同?我们都不知道,只能根据父母的经验来猜测,但是有个原则我们应该记住“医生不能比病人急,老师不能比学生急,家长不能比孩子急”,这是不能起到好的好作用的。你觉得今天我们这样的谈话对你有帮助吗?

咨客:非常有帮助,谢谢您!我回去和他聊聊,我希望他能过来和您沟通一下,但是我现在没有把握,这孩子现在不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

张医生:我也不觉得他有心理问题,只是遇到挫折后的心理不良反应,不是看了心理医生的人就有心理疾病。本来受到挫折的人就是心里有困扰,但这并不代表有心理疾病。同样受挫折的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跳楼。因为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他在这个学校的压力超过了他能接受的正常范围,所以他才有困扰。通常我们把这些当成困扰、疑惑,但不等于有心理疾病。

咨客:我担心他自己会多想。比如我请他来和你沟通一下,他会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会说你是心理医生,他就会觉得让他看心理医生,就说明他有心理疾病。

张医生:你可以和他讲,妈妈也去找过他,你觉得妈妈有病吗?

咨客:对,我当然希望能和他沟通好,能动员他来是最好的。如果你愿意的话。咨询师不能强迫别人去做的。另外,我在网上有博客,你可以去看一下,如果你觉得没有不适合他看的,让他也去看一下,了解一下这个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可以看到找我的人90%以上都没有病,如只有1%的是精神分裂症。

张医生:您觉得这个孩子是没有心理疾病的吧?

咨客:没有疾病,是典型的困扰、疑惑,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群中有20%多的人有,相当于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很多人把困扰、疑惑和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你让他去博客上看看就清楚了。

张医生:好的。

咨客:即便孩子什么都不想做了,你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无论从物质、精神、智力、养育方面都已经尽责了,不一定你的努力和结果成正比。但如果你不给他提供资源你会后悔,所以最主要的是你的态度。态度总有一天会感化人,能否做好需要他的配合,就像医生也不能治好所有人的病,病人不吃医生为他开的药,怎么会好呢?

张医生:谢谢您!我非常同意您。

咨客:没关系,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他同意了,我们这边每周都

张医生:是这个时间,你还可以找我们。你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咨客:没有问题了,非常感谢您,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