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孩吃感冒药引发肝损伤?医生:药不能乱吃

文 / 掌中石家庄
2021-05-15 18:11

前不久医院收治了一个12岁小孩,因感冒发烧自行购买解热镇痛药,高剂量、高频率服用,几天后感冒好了,可是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颜色也越来越深,到医院检查发现转氨酶、胆红素都显著升高,再结合他的凝血机制符合亚急性肝衰竭。这是发生了什么呢?这时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服药时的隐形杀手——药物性肝损伤。

DILI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所谓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顾名思义就是用了某种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

根据药肝的发病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可以分为固有型和特异体质型。

第一类为固有型

仅见于少数特殊的药物,比如说我们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这一类药物所引起的的肝损伤是可以预测的,他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也是相对明确的。

但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因为这些明确的肝损伤药物是很难以后在得到FDA的批准,都是一些过去批准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这类药物一般进行动物实验,来进行模拟和研究,这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一般不伴有免疫的异常,而且很少累及肝外器官。

第二类型为特异体质型药肝

这一型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免疫特异质,第二类为代谢特异质。

免疫特异质

免疫特异质与药物变态反应有关,可伴有过敏症状,比如发热,皮疹等。

代谢特异质

代谢特异质与药酶遗传多态性相关。机制为机体对药物或毒物的特异质反应。

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绝大部分都是特异体质型的,这类肝损伤与剂量没有关系,没办法做动物实验去复制,也没有办法去预测其发生,但是它可以引起机体出现免疫的反应,药物可以做为半抗原诱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者直接诱发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也可以同时出现肝外器官的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比你想象中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某种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的这个“药物”并非单单只是“西药”或“中药”,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尤其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很多人不分辨药物,常常道听途说,随意购买服用一些“保健养生”的“保健品”或中草药,若用药不当,有可能造成药物性肝损伤,从而引起肝脏细胞的损伤和坏死。

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临床表现有哪些?

药物性肝损伤并没有一个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它的潜伏期的差异也比较大,短的可1~数日,长的可达数月,这时候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查肝功能可能会出现转氨酶、ALP、GGT等的升高。

肝细胞型的肝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食油腻、肝区胀痛、上腹不适等表现。

淤胆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的黄染、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还有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过敏反应。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可能会表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的症状。

DILI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2)应充分权衡停药引起原发病进展和继续用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风险;

(3)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4) 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ALF/SALF)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

肝病患者是不是更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肥胖及脂肪肝患者:不增加药肝发生的风险,但是甲氨蝶呤和他莫西芬诱导的药肝例外。

肝硬化患者: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接近正常,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很小,药物代谢受损与肝功能不全成比例,在肝硬化基础上,肝毒性增加的药物非常少见,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或者逆转录的药物(如HIV药物),大多数药物肝硬化患者可以安全使用,包括那些有一定潜在肝毒性的药物。

有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有肝功能异常并且没有肝硬化证据的患者,没有证据表明应该改变处方。但仍应该监测肝功能异常及其原因,在肝功能衰竭或者恶化时停用药物。

对于存在高龄、体弱营养不良、HIV感染、嗜酒、重症结核病等DILI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炎保肝药物,比如应用抗结核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时,很多药物对肝脏有损伤,所以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炎保肝药。

专家提醒

选择药物时最好去正规医院就诊检查,针对性的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平时使用药品前,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慎用成分不明的药物,注意药物联用,若用药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立刻咨询医生或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