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文 / 重庆新赛亚
2021-05-15 00:48

本文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4月第41卷第4期221-233页

引用本文

中文: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 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J]. 中华消化杂志.2021,41(4):221-233.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10219-00108.

一、居民家庭H.pylori的感染和传播

【陈述1】 H.pylori是一种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致病菌。

证据质量: 高质量68.4%;中等质量23.7%;低质量7.9%;很低质量0.0%

推荐强度: 强推荐 84.2%;条件推荐 15.8%

共识水平: 94.7%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H.pylori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meta分析结果均表明,H.pylori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16-24]。对H.pylori感染患者家庭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当父母存在H.pylori感染时,其子女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升高;配偶之间和同胞之间也存在传播现象[16-23]。这些结果提示家庭内传播是H.pylori感染的重要方式,但家庭成员的感染风险与家庭生活习惯、种族、卫生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规模等有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差异较大[22-25]。目前已知所有的H.pylori感染者均会出现组织学上的胃炎[1,3],不同患者感染H.pylori后的临床表现差异也较大。部分H.pylori感染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仅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少数H.pylori感染者经多年缓慢发展后,出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并导致胃癌发生[1,3]。

解读:幽门螺杆菌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推荐“一人阳性,全家检测”,以防止细菌在家庭单位内反复传染。同时,大部分幽门螺杆菌不导致症状,属于正常带菌者;少数存在致病风险,甚至最后可能发展成为胃癌。因此,尽早发现强毒株并进行根除治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陈述7】 对家庭中的儿童H.pylori感染者,需根据风险获益评估和相关疾病状态进行管理。

证据质量: 高质量44.7%;中等质量34.2%;低质量21.1%;很低质量0.0%

推荐强度: 强推荐60.5%;条件推荐39.5%

共识水平: 89.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于2015年制定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55]。该共识推荐: 对有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的H.pylori感染患儿必须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对有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监护人或年长(年龄为12~14岁)儿童自己强烈要求治疗的H.pylori感染患儿可给予根除治疗。H.pylori感染的儿童检测指征包括上述情况和一级亲属中有胃癌患儿,但未建议将H.pylori感染检测作为常规检测项目[55]。2017年《欧洲和北美联合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对儿童和青少年幽门螺杆菌的管理指南(2016年更新)》仅建议对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进行H.pylori检测和治疗,不建议对所有儿童采用“检测和治疗”的策略[56]。由于该指南所收集的数据和提供的建议主要针对北美和欧洲地区,这些国家的H.pylori感染率本身非常低且呈下降趋势,因此该指南可能不适用于高H.pylori感染率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医疗资源有限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H.pylori感染的诊治和管理。

由于H.pylori感染倾向于发生在12岁之前的儿童中,京都共识第16和17条陈述均建议在H.pylori感染高发地区可在12岁以后开始筛查和治疗,以预防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3]。2020年日本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发表了新的儿童H.pylori感染处理指南[57],该指南推荐对出现组织学上的胃黏膜萎缩,以及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MALT淋巴瘤、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缺铁性贫血、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儿童,给予H.pylori根除治疗;对年龄≥5岁且伴有活动性H.pylori感染的儿童,在考虑到可能再感染的情况下给予根除治疗;对患有活动性胃炎、因腹部症状而做胃镜检查、家族中有胃癌患者且伴有活动性H.pylori感染的儿童,可考虑根除治疗;不推荐对慢性原发性荨麻疹且伴有H.pylori感染的儿童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不推荐以预防胃癌为目的,对无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实施“检测和治疗”;不推荐以预防成人再感染为目的,在已根除H.pylori的家庭中对无H.pylori感染症状的儿童进行“检测和治疗”。上述新的建议较京都共识相比更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检测和根除H.pylori的指征。

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已开始实施全国性的H.pylori根除计划,以减少胃癌和H.pylori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从而节省后期的医疗费用[58-59]。考虑到H.pylori感染很少会自行痊愈,以上共识对家庭H.pylori感染的情况均未进行描述或提供指导意见。因此,对家庭中H.pylori感染患儿的治疗需根据风险获益评估和相关疾病状态进行处理,依照共识意见并与患儿家长磋商决定治疗与否。

【陈述8】 对家庭中的老年H.pylori感染者,应当根据个体情况制订H.pylori感染处理策略。

证据质量: 高质量42.1%;中等质量47.4%;低质量10.5%;很低质量0.0%

推荐强度: 强推荐65.8%;条件推荐34.2%

共识水平: 97.4%

老年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较高,根除H.pylori可使老年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得以改善,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甚至还可以使部分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发生逆转[60-62]。我国研究显示,老年人对根除H.pylori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并未明显增高[63],如无抗衡因素,可以给予根除治疗。然而,老年H.pylori感染者常同时患有心血管、脑血管、肾脏和其他系统疾病,或长期服用NSAID。因此,在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前,应进行风险获益评估,并根据患者既往服用药物情况、生理特点、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选择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62]。同时,加强患者服药前和服药过程中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更加合理、规范和安全。

陈述7与陈述8解读:儿童和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对HP进行根除治疗属于条件推荐治疗,HP分型检测可为此提供更详细的判断依据。

【陈述11】 对胃癌或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应对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H.pylori筛查。

证据质量: 高质量42.1%;中等质量47.4%;低质量7.9%;很低质量2.6%

推荐强度: 强推荐78.9%;条件推荐21.1%

共识水平: 84.2%

H.pylori感染有典型的家庭聚集特点,胃癌患者一级亲属中H.pylori感染者通常有较高的胃黏膜病变风险[46]。持续的H.pylori感染是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多数患者在儿童时期感染后,经多年发展,演变为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3-4,25,49]。胃癌患者的家属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应对其进行H.pylori检测,并对H.pylori阳性者进行根除治疗;对于家庭中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患者,也应明确其H.pylori感染情况,并定期进行内镜检查[1,6]。

“以家庭为单位根除H.pylori感染”这一理念也反映在已有的国际共识中。如2018年《曼谷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8]陈述4指出,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应对胃癌患者的家属进行筛查和治疗。2020年关于筛查和根除H.pylori预防胃癌的台北共识也推荐,在胃癌高发区进行大规模的H.pylori根除治疗以预防胃癌(陈述6~12),并建议将该措施纳入国民健康保险计划中(陈述12)[10]。虽然其他因素如遗传、理化因素、饮食情况、生活习惯、年龄等与组织学上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也密切相关,但H.pylori是已知最重要的致病原因[4,78-79]。多项国内外临床观察、国际共识均明确指出,根除H.pylori可减缓炎症反应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上皮内瘤变发展的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80-82]。即便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时患者已进入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阶段,亦有较好的预防胃癌的作用[80,82]。对已经手术的胃癌患者,也可减少异时癌的发生[61,83]。

消化性溃疡患者通常有较高的H.pylori感染率(70%~90%),与患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因而也可能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对家庭中的成年H.pylori感染者,除非有抗衡因素,均建议给予根除治疗[1-3]。国内对H.pylori 感染者的分型研究结果显示,Ⅰ型H.pylori菌株(CagA、VacA阳性)是我国居民H.pylori感染的主要菌株[84-87],由该菌株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疾病较 Ⅱ 型菌株(CagA、VacA阴性)更常见[78,88-89],其诱发胃黏膜病变和胃癌的风险也更高[88-93]。因此,H.pylori分型领域的研究对预防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黏膜病变和胃癌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6]。

解读:应对儿童群体进行筛查,并区分毒力,I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更强的致病力,更推荐进行根除治疗。

【陈述14】 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适用于家庭成员的H.pylori检测。

证据质量: 高质量65.8%;中等质量34.2%;低质量0.0%;很低质量0.0%

推荐强度: 强推荐76.3%;条件推荐23.7%

共识水平: 92.1%

非侵入性的H.pylori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家庭成员的H.pylori检测,被国内外多部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推荐[1,3,7],但以上方法各有特点和使用限制,需根据其特点和优势选用[108]。

13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具有检测准确性和特异度相对较高、操作方便、不受H.pylori在胃内斑片状分布影响等优点[108-109],但当检测值接近临界值时需谨慎判断结果。尿素呼气试验易受到临床药物使用的影响,如检测前使用过抗生素、PPI、某些中药等[110],胃内残留食物、胃部分切除术后、胃出血、胃肿瘤、胃黏膜严重萎缩或胃黏膜H.pylori菌量少也会干扰检测结果,可能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而血清抗体和粪便抗原检测则不受以上因素影响[1]。血清抗体检测包括H.pylori抗体和H.pylori抗体分型检测,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84-85]。对于H.pylori根除治疗后的患者,由于血清抗体长期存在,无法确认现症感染和用于随访,13C-尿素呼气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因此,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对有效检测家庭成员H.pylori感染有较大帮助。

H.pylori检测的其他方法还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108-109],但这2种方法的不便之处是需要进行内镜检查。H.pylori培养可用于药敏试验和细菌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检测粪便或胃黏膜组织等标本,尤其适用于菌株的DNA分型、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口腔菌斑或唾液的H.pylori检测具备简便、快速的特点,有望用于家庭成员入户检测的初筛手段。

解读:尿素呼气试验有很多影响因素,HP分型检测不受上述因素影响,而且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

新赛亚生物主打产品之一胃功能系列试剂(胃蛋白酶原I(PG I)、胃蛋白酶原II(PG II)联检试剂盒,胃泌素17(G-17)检测试剂盒,幽门螺杆菌(HP)分型检测试剂盒)该系列试剂盒,具备最全胃功能七项检测,联合胃癌评分系统,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通过平台化自动检测,只需15分钟即可出具检测结果。

声明:本微信部分内容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