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菜篮子工程” 丰富国人餐桌,提升了国人的营养结构
80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水果等主要鲜活农产品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菜篮子工程”立竿见影,90年代以来,仿佛不经意间,老百姓的餐桌上发生着变化:广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当家的“萝卜、白菜、土豆”这“三件宝”走入了渐行渐远的历史;农贸菜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鸡、鸭、鱼、虾、猪、牛、羊”应有尽有的新鲜禽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纷呈的新鲜蔬菜。
丰富充足的“菜篮子”,使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质量明显提高,营养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2000年,人均消费口粮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奶类5.5公斤,水产品11.7公斤,大部分超过国际平均消费水平。
丰富多彩的“菜篮子”,把农民千家万户的菜园子推向了市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出了一个大产业。在有“中国第一号菜篮子”之称的山东省寿光市,无土栽培、音乐培植、气体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种植的最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红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种应有尽有。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提升了中国人的营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