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一对母女坠楼当场身亡、女儿抑郁症传染了母亲:没钱治疗

文 / 教育面对面RBC一点号
2021-04-09 18:20

3月27日10点左右,吉林长春宽城区团山小区有一对母女从11楼跳了下来,双双身亡。此事让人遗憾,很多人问:这对母女为何会做出这般选择?据小区业主,也就是这对母女的邻居所说,25日晚上这娘俩就曾在屋内打开煤气做傻事。幸好当时消防及时赶到,救下了这对母女,没想到今天还是出了事。一次轻生没成功,第二次又做出轻生之事,想死的人确实拦不住。

她的一位邻居兼同事回忆:“她为人很好,很热情,也非常和气,平时见到我带小孩出门时,也经常逗我小孩玩。”但在出事的前一天,即3月26日,他在小区碰见邻居时,她面色凝重,看起来冷冰冰的,没有了往常的热情和主动打招呼。后来,这位邻居才知道,她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二年就不念了,隔年就得了抑郁症。“女儿得了抑郁症后,她可能觉得人生没有了指望,接着就带着女儿一起跳楼了。”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软肋,是母亲一辈子的羁绊。孩子在,父母才有根。孩子不在,父母就彻底成了“废墟”。 其实,很多失独家庭,至今依然保留着孩子走时的原貌,房间未动,甚至搭在椅子上的外套都没被收进衣柜,孩子吃剩的零食袋子也没有丢掉。一个与失独群体长期打交道的记者曾经说过,失独父母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活得太久了。 “在埋葬孩子的时候,他们也埋葬了自己”。

事件中的母女也是,女儿得了抑郁症,母亲随着精神也不太好了,女儿是自己的全部,不知道这位妈妈遭遇了怎样的困境。看到很多答案都在责备她为什么要带孩子一起。这些答案里的道理都特别好。 但是痛苦是不讲道理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人,就诊率仅3%,90%的患者因抑郁症自杀。抑郁中的你:感觉不到价值感,对生活的感到绝望,每天的焦虑,无由来的愧疚,长期的自卑,对一切的担忧,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与人过多的交流,伴随夜晚的孤独失眠。 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进入睡眠,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看着城市的热闹,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像两个世界! 现代人的崩溃大都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可这样硬扛的结果就是,不知道哪一个瞬间,你真的觉得自己熬不住了。

事件中的母女听邻居说,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照顾不了她们娘俩,可能是没钱无法治疗自己的女儿,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和抑郁症患者一起生活是一个挑战。患者生活中有很多失落与绝望。大部分孩子的抑郁,只要没到失去现实检验能力的躁狂抑郁程度,父母又真心愿意改变自己(注:是改变父母自己,不是改变孩子),都比较容易痊愈。孩子的抑郁,大部分源自攻击性指向自身,也就是无法直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从而攻击自己。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女儿的抑郁症未妥善治疗,会不会影响妈妈呢?

会得、抑郁情绪特别能在亲人之间传染的,父母和伴侣有时更容易感受到我们的抑郁情绪,尤其是他们想帮助爱护我们,却又无能为力或收效甚微时,他们会迷茫失落的,甚至会不自觉的向抑郁情绪靠拢。 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尤其需要自己有足够的定力,耐心和自我爱护的能力。小小年纪得抑郁症的孩子很可怜,与学校社会断片了。这个时候父母是唯一能帮到他们的后盾,可是大人对初期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够,努力错了方向,孩子未来的一半可算是废了。年纪慢慢增长后,就是陷入中度重度抑郁的漩涡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能深切感受到一个母亲的忧虑和期望,只是母亲没有足够的定力,被女儿传染了。一家俩口都得了抑郁症,一个月的治疗费用也不少,以前我也是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的话,我是首次发作,所以医生跟我说要吃药半年左右。我吃的是帕罗西汀,目前已经吃了两个月了。我个人的体验是药物起效其实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多长时间因人而异,但至少也要一个月左右。在这最初的一个月里您女儿可能会觉得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变得更严重,这都是正常的。一定要及时复诊,不要中途自己停药,当时那个时候我一个月的花费是1500百元,这里还不算心里咨询,如果心里咨询更贵了,一般都在一个小时1000块钱。得了抑郁症其实很费钱的

心理咨询是无底洞,也是吸血虫。我这么说不是因为它们完全没用,也许有点用,体现在什么情况下呢?a.让家长对孩子好一点;b.来访者每谈过一次就会感觉心里好受点;c. 所谓的“心理成长”,有没有呢?确实有,但是未必能缓解症状。抑郁症本身是个黑盒子,目前的假说是神经递质失调导致,因此要吃再摄取抑制剂。事实上,什么肠道菌群失调、炎症理论、遗传相关,甚至是资本主义所致的各种理论都很有市场。

不少孩子,非常优秀,其实你不知道他们内心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作为父母的你们给他/她的期望和要求有多高,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堪重负,顷刻间精神崩溃,昨天还是成绩优异的好孩子,明天就发生了悲剧..........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的悲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