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患者家长常见12大误区,对照一下,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误区呢?

文 / 小肉妈咪育儿
2021-03-13 09:29

误区1——观望心态:

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这往往极大程度拖延了孩子的治疗时机。

误区2——缺钙所致:

有些家长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误区3——宝宝“力气”很大:

脑瘫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角弓反张,折刀征,尖足等,这些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会在家长心中显得宝宝“很有劲”,越是情绪激动,越是难以控制。如不及时就医进行正规评估诊疗,患儿肌张力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高,甚至造成骨折、变形等一种或多种继发性疾病。

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瘫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结果却是让患者的症状越来越重,同时又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间。

误区5——寄希望于非创伤性治疗:

有些家长只单纯地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因此耽误治疗时机,造成久治不愈。

误区6——单一治疗:

脑瘫的治疗涉及到神经内外科、康复科、骨科、矫形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领域,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有效解决其根本问题。

误区7——拒绝手术:

很多家长总认为康复就可,但没想到康复有瓶颈期,一旦遇上,疗效就会倒退或病情出现反复,事实上,针对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或肢体畸形的孩子需要手术和康复相结合,如果不做手术,则无法解除痉挛、徐动或畸形等,术后如果不坚持康复,则不能巩固手术效果。

误区8——一次见效:

很多家长误认为通过一次性手术或康复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其实不然,手术只是为后期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术后还需根据患儿所处的阶段进行康复巩固,方能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

误区9——急于求成,不能坚持

在治疗时急于求成,不能长期坚持康复。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患有脑瘫,不断地加大康复训练的量,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这样,会导致孩子过度疲劳,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增加合并症发病率。

因为脑瘫是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只有当损伤的脑组织达到激活状态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脑瘫治疗贵在坚持。

误区10——过多期望于治疗师:

很多家长把过多期望寄托于治疗师身上,希望在治疗师的高负荷治疗下,孩子能更早康复。

其实,患儿是更容易接受和亲密的家人在游戏玩耍中、日常生活中进行家庭康复治疗的。而家长有更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与患儿进行互动,若不好好配合家庭康复,只将治疗师的阶段性指导治疗视为出路,或是主观认为只有某一种治疗才产生恢复,不注重生活习惯与康复理念的贯通及正确姿势的保持,康复状态将大打折扣,甚至功亏一篑。

误区11——全都替孩子包办

把孩子照顾的太到位,什么都不让孩子动,穿衣、吃饭全都替孩子包办,让孩子在所有时间里进行被动的训练,这样反而得不到好的康复效果,相反孩子主动参与训练的时间越早康复的越快,效果也就越好。

所以我们的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适当训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

误区12——别人家的孩子进步快

家长朋友应知道:第1,每个患儿的病情、损伤部位、合并症不尽相同,治疗方式自然会各有差异;第2,儿童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第3,患儿的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怎样去调动其主动性是治疗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第4,家长带养习惯也至关重要,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康复训练,可促进康复恢复。

我们去评估患儿是否进步,不在于和其他患儿之间的对比,而在于与自身之间各年龄阶段功能水平的对比,以及康复前后的综合能力对比,但不排除有自身发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