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能是孤独症?你是从6个“不”中发现的吗?
根据最新的数据表明,中国孤独症发病率高达0.7%,目前已经确诊的孤独症患者约1400万人,其中儿童患孤独症的数量就有254万,并且,这个数字距离真实数字还很小,因为很多家长依旧不清楚自己的孩子也许就是孤独症患者。
事实上,孤独症儿童近年来越来越多,发病几率直线上升,虽然原因距今仍旧没有确切的研究能够证明,但是,残酷的现实趋势却已经摆在眼前。
不仅如此,就目前的研究表明,孤独症依旧无法根治,目前的各种治疗方式或者康复方式,也只是能够让孤独症患者尽量的能够融入社会,“看起来像是普通人”,仅此而已。
例如我对自己孩子使用的ABA训练,也只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习掌握一些生存自理能力,却无法干脆的说是“能够治愈”。
即便如此,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而言,越早确诊,越早干预,自然还是好事,取得的疗效当然也更加优异。
然而,很多家长依旧不清楚、不了解、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事实上,孩子在幼儿时期的种种表现,也许就在表明“孤独症患者”的身份,在这里,我也总结了这么6条,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请不要“得过且过”,尽快带着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诊疗。
6“不”表现
1、不言不语
语言的匮乏和交流的障碍,是孤独症患者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果孩子幼儿时期有不说话或说话过晚,或是常说无意义的语言,或是重复刻板的词汇语句,那么请引起重视。
2、不听不理
幼儿出现频繁的“换名不应”,家长们请注意。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孤独症患者通常不会回应他人的呼唤。
3、不看不视
孤独症患者缺乏眼神交流。如果孩子从不与家长“双目对视”,请注意这个危险信号。缺少目光交流、甚至逃避眼神接触,并且极少利用视线追随指令。
4、不厌其烦
缺乏兴趣、喜欢刻板是孤独症患者的另一大特征。对某些物品产生异常浓厚的兴趣,但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是常见表现。并且常常重复某些刻板行为,例如原地转圈,反复开关门等,不厌其烦多次进行,都是刻板体现。
5、不交不融
社交障碍是孤独症患者又一大特征,孤独症儿童的表现也很明显,例如不喜欢与他人沟通,即便是同龄孩子也不喜欢一同玩耍,不懂得分享,不喜欢团体运动,更倾向于自己一个人。
6、不学不仿
孤独症患者的学习能力很弱。通常在幼儿时期应该通过模仿学会的东西,他们都没有进行模仿和学习,导致自理能力很差。不去模仿例如筷子的使用、牙刷的使用、衣服的穿法等日常行为。严重者甚至连鼓掌、跳跃等基础动作都无法做到。
当然,即便孩子有上述行为,家长们也不必太惊慌,这只是一个信号,能够及时让专家确诊才是。
例如“不言不语”,孩子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迟,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恢复正常。
如果孩子不是孤独症,那当然是最好的。怕就怕孩子其实是孤独症,但家长却不以为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真的会后悔莫及。
最后一提,儿童孤独症患者其实可塑性很强,及时治疗干预,轻度孤独症儿童,可以达到完全近似正常人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