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高度近视!最伤眼睛的不止手机,这个重要原因被你忽视了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对于近视的人来说,这窗户上安的可是“毛玻璃”。
我自己就是“眼镜星人”, 没有眼镜,5米开外六亲不认,10米开外男女不分。
所以对于“近视是种什么体验?”这事儿我相当有发言权。
那就是:我一定要好好保护我家孩子的视力,不能再让他步我的后尘了!!
近视的危害远比你想的严重
虽然我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近视的苦,但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近视的危害。
我身边的一些家长经常会说:“平时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就算近视了,最多就是看不清。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戴个眼镜不就好了?”
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
咱往小了说,近视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运动不方便、离开眼镜什么都看不清、眼睛变形影响美观等。
再往大了说,近视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比如飞行员这类对视力有要求的职业。
除了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近视度数的加深,近视还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大大提高患飞蚊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白内障的风险;
大大提高患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
大大提高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大家可能会说,预防近视很简单。
少看手机、电脑这些电子屏幕,少近距离用眼不就够了。
这话虽然没毛病,但是光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
了解孩子的眼睛还剩多少“存款”
大家可能会好奇,保护视力知道这些还不够吗?还得知道啥?
当然有,那就是远视储备。
在孩子出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孩子的眼睛都处于远视状态,这是正常现象,被称作“远视储备”,是眼睛自带的一笔宝贵财富。
远视储备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耗,不同的消耗速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近视。
远视储备就好比银行卡上的钱,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是在“花钱”。
如果钱花的过快,加上又没有及时通过正确的方法“赚钱”。卡里的钱就会被快速花光,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近视。
远视储备随年龄下降示意图
那么,远视储备是如何消耗的呢?
如图所示,小宝宝的眼睛的眼轴较短,眼球相对“瘪”。
光线进入眼睛后,成像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所以这种情况叫远视。
远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眼球逐渐发育,眼轴伸长,远视储备也在慢慢消耗。
理想状态下,眼轴伸长到刚刚好,光线进入眼睛后,成像恰好在视网膜上,这时眼睛既不近视也不远视。
正视
可是,有的孩子眼球没能及时停住脚步,消耗完远视储备后,眼轴还会继续伸长。
结果成像的位置又比视网膜近了,这下孩子就真的近视了。
近视
如果孩子小时候用眼习惯不好,远视储备消耗太快,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导致远视储备过早用完,那孩子以后多半就只能跟眼镜做伴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之前,一个2岁多的孩子来做了眼科检查,结果发现近视高达1900度(右眼)和2300度(左眼),这为宝宝的眼睛带来了很大隐患,好在发现还比较及时,经过后巩膜加固等处理,2020年3月再来检查的时候,发现近视并没有继续加深,还得到了缓解。
如果再晚些发现,处理不及时的话,孩子的视网膜就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严重损伤了。
虽然这个案例比较极端,也有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但还是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案例里认识到远视储备的重要性。
如何增加孩子眼睛的“存款”?
说到这儿了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我们怎么提高孩子的远视储备、减缓它的消耗速度,给孩子的眼睛增加点儿“存款”呢?
首先,要注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
大家要注意避开上午10:00~下午16:00紫外线最强烈的时间段,出门要记得给孩子做好防晒措施。
其次,减少孩子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原则上来说,不建议给2岁以内的孩子看电子屏幕。
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要控制在15~30分钟以内。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累积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
注意不要让孩子连续看,每隔15分钟就休息一下。
再来就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除了看电子屏幕,看绘本、玩玩具等近距离用眼的行为也要注意,要隔15分钟就让孩子休息一下眼睛,比如看看远处、做做其他远距离游戏等。
最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定期去做视功能检查。
小宝宝语言发育还不成熟,没法好好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而且由于宝宝从小就自带远视,看东西模糊。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没法理解看东西“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会对模糊的图像习以为常。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只靠平时的观察和经验,较难及时发现宝宝的视力问题。
借助专业仪器进行全面检查,才能对宝宝眼睛的情况做出评估。
因此,建议家长,尽早为孩子建立视功能档案,同时每3~6个月进行一次视功能检查,评估远视储备情况、眼轴发育情况或其他异常,并请医生作出及时的指导和干预。
要知道,6岁之前是视力矫正的最佳时期,如果因为发现问题不及时而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那就太可惜了。
最后,希望大家守护好宝宝远视储备这份与生俱来的“财富”,保护好宝宝的视力!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