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孩童被捅50多刀,只因为他是医生的孩子?

文 / 医脉通
2021-01-23 00:18

导读

法治社会,非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吗?

作者:琰珉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看到一条非常令人难过的新闻:湖南某地,一个九岁男孩被同镇的康某捅了五十多刀,“五脏六腑全中刀了”,侥幸留得一口气,被送往抢救,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目前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1

男孩父亲朱某是一名村医,康某是他曾经的患者。据称康某曾去找朱某看病,朱某认为不严重,只给他开了口服药。朱某猜测,康某行凶的动机可能是认为自己没把他的病治好,或者认为自己对他有所“怠慢”。

五十多刀,还是对一个孩子,这得是多大仇多大怨,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也没有这么凶残。

目前案情并不明朗,这并不是最终结论。也许最终查明与“医患冲突”无关,也许只是由于此人内心阴暗变态,或者是“精神疾病发作”。

可是,虽然有攻击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在少数,心理扭曲者也确实存在,但相对于庞大的人群总归是少数。

为什么这样的“少数”,总是经常被医生遇到呢?

因为医生需要接触各种人群。不同于社交,不喜欢的不用搭理,更不同于逛街,见到不想惹的可以远离,在诊室里,医生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更没有拒绝诊治病人的理由。

在大型医院的热门科室,一天接诊上百个病人属于家常便饭。在这一百个病人中,或许就隐藏着一两颗阴暗的内心,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突然暴起发作;也难免有几个脾气暴躁的,一言不合就可能大打出手。

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因为这种低概率的潜在风险而每日提心吊胆,而就算保持警惕,也很难在他们露出獠牙前就能精准预判。

医疗不仅是经验,更是科学。

科学就意味着无法违背自然规律,因此总是去安慰,有时能帮助,偶尔才会治愈。科学也意味着单一个体结果的不确定性,理论上的最优方案未必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如果一开始就遇到了患者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到底该坚持所谓的最优选择,还是实实在在地顺从患者意愿,也就成了一道两难的单项选择。

诚然患者有最终决定是否接受治疗方案的权利,可是方案的制定,不应该是由医生提出的吗?

2

什么是专业?

举个例子。两年前NBA巨星诺维茨基退役,当时篮球论坛上流行过一种计算:根据统计,他总共上场57263分钟。乍一看真多,其实换算一下,只相当于不到40天。

是不是很颠覆?21年才打了40天?相当于一年打两天却能挣几千万美金,为什么?

因为,在每一个没有比赛的日子里,他都要在健身房和球场练习几百分钟;在每一个赛季开始前,他都要苦练上万次投篮。这才能有杀人诛心的金鸡独立,才有单核带队的一冠封神。

这就是专业。我们能看到的场上表现,只是球员职业生涯的冰山一角,只是过程之后的结果呈现。大量的汗水,挥洒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这就是专业。哪怕任何一名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板凳上挥舞毛巾的职业球员,来到野球场也是神一般的存在。拿非专业的眼光去挑战专业人员,是愣头青才会干的事。

什么是高深?

也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说过“薛定谔的猫”,也随手就能查到它的解释,可我们就是不理解什么是“既生又死”,不理解为什么不是“或生或死”。

因为量子力学的理论远远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所学过的经典物理学的范畴,看起来就是高深莫测。对于高深到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闭上嘴仔细听。你看我这个例子就只敢讲这么多,露怯。

而医学,对于几乎所有业外人士,甚至对于一部分业内人士而言,就是既专业又高深的。

记得刚实习的时候,虽然书本上的知识都学过,考试答题也一套一套的,真正见到病人还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即使读完博士,也只是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疾病不敢妄言。鉴于医学的复杂性,医生和患者之间必然存在知识结构差异和信息不对等,只能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尽量沟通。

有时就像自家的老母亲。你磨破嘴皮子她也不往心里去,隔壁张大婶李大妈说人的心脏长在右边,她从此深信不疑。

也有时像自家的熊孩子。你说了半天三三得九,他点点头,反手给你来个二乘三等于八。

从我们的视角出发,这些是显而易见的错误。然而,我们这种判断是基于自身几十年生活经验以及教育和大量练习而得出的。对于老母亲和熊孩子而言,他们并没有这样的经验和经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这样的行为和反应才是天经地义的,不应该被过多责备。

往往这是一道鸿沟,无法跨越,更无法填平。此时唯有充分信任才有可能达成一致。如果理解不了,请尊重;如果尊重也做不到,最好离开以另寻他法,不要妄加判断。

3

然而有些病人,喜欢上网查点皮毛都算不上的知识,就误以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由于这种坐井观天般的认知,使得他/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和“我什么都能看透”的错觉,交流起来必然更加不顺畅。比如:

一、医生:你这种情况口服药就可以解决,更安全、方便。

病人:吃十几天才能好,你这不是怠慢我?病人生病你怎么一点也不着急,有没有医德?还是你就这点水平?

二、医生:吃药恐怕不行,输液吧,符合指征。

病人:这么点病还得打吊瓶?我哪有那么多时间跑医院?你这是过度医疗,就不能为病人着想吗?

三、医生:这种症状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需要做几个检查明确一下。

病人:不做检查你就不会看病了?你不就是想多挣点钱吗?

四、医生:你这个情况符合XXX病,我们用XX来治疗…

病人:你确定我是这个病?连检查也不做,误诊了怎么办?还有没有点责任心了!

……

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既想好,还得马上就好,还不能花钱。

对,这种人只占一部分,但就像前面说的,它总是在发生,也总是能遇见。

你让他挂号,他说“我就问一句而已”;你跟他讲病情,他跟你说“我赶时间”;你跟他说治疗,他说“听说哪里有个偏方”;等你战战兢兢又幸运地解决了问题,他又说“你这是黑店呐,看病还得花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本就是各不相同。可是,不都说入乡随俗吗,在学校要听老师的,在派出所要听警察的,在法院要听法官的,在单位要听领导的,为什么在医院里就能任意彰显“个性”,又为什么有这么多戾气要释放?法治社会,非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吗?

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4

写到这里,发现好像就是发牢骚而已,但我也不想改了。

命都快没了,还不让发牢骚了?王浩、杨文、李宝华等等一系列曾经精彩的生命,在面对生命威胁时,可曾有过发牢骚的机会?

何况,如今生命的威胁已经不仅是针对个人,还涉及更弱小的家人。之前有报道说医生的孩子不让进小区,不让进课堂,好歹命还在啊。以前医护们自嘲需要戴头盔、练防身术,现在也得从娃娃抓起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写文章要尽量客观。正如曾有人这样说:不能因为医生这个群体在抗疫中做出了贡献,就认为每一个医生都是值得尊敬的。

这话没毛病。同样,医护人员从没有也绝不会因为个别患者做出了伤医的举动就敌视其他患者。事实上的确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好的,只是一旦遇到一个差的就可能有血光之灾。

问题的关键是,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医生出了医疗事故该受处罚,而遭遇了暴力事件也应该被维护。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更不能凡是都以“临时工”、“精神病”论处。

回到此案上。此事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未披露,目前而言不能被一些媒体带偏节奏,强行拉到医患对立的层面,更不能以简单的医疗纠纷而结束。以如此恶劣手段故意伤害,造成如此恶劣影响,民心如何,不必多说。且看后续。

有句调侃: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而一个医闹,毁掉的又是几代人的努力和希望呢?而后学者,会前赴后继,还是会绕道别处?

责编 苏沐 苏暄 亦一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