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抽动症?西安中际儿科给您支招

文 / 育儿头条
2021-01-20 18:19

“医生,我的孩子为什么总爱眨眼睛,有时也发怪声,你说这是不是坏毛病?”

别闹,我说的不是这样的眨眼睛

“医生,我家孩子经常挤眉弄眼,反复说他就是不听,还说自己控制不住,这是怎么了啊?”

也不是这样的挤眉弄眼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Tic disorders,TD)又叫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motortics)和(或) 发声性抽动(vocal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美国最近疾病分类将其归于神经发育障碍。

抽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起病多在2-12岁之间,男女患儿比例约(3-9):1,主要表现为眨眼睛、吸鼻、撅嘴、挑眉、做鬼脸、扭脖子、甩手、踮脚、腹肌抽动、身体扭转等。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嗓声、干咳声、吼叫声。少数患儿控制不住地骂人、说脏话。上述症状可轮换发作,也可同时存在,且于白天清醒时出现,入睡后消失。抽动症状不受患儿意识控制。患儿智力不受影响。

抽动形式

: 是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且非持久地存在。例如:

面部肌肉抽动

: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

: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

: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

: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

: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

: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抽动症病因和治疗

抽动症目前病因还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常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加重症状。

抽动症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的儿童疾病,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年龄的增长这些情况会得到改善,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治疗。治疗要注重综合性,既要针对抽动,又要注意伴发的行为障碍,强调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

抽动症的危害

1.身体变化:长期抽搐会导致儿童的眼睛,嘴唇,颈部,四肢和其他肌肉变形或僵硬。恢复正常需要很长时间;严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从而错过矫正的机会。

2.精神问题:抽动症的儿童常被同学嘲笑和奚落,导致儿童自卑,时间越长,孩子会变得孤独,不愿与他人交往,乃至对讪笑者发生报复、敌视心思,成年后甚至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3.学习困难: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涣散,严峻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课堂秩序,遭到同学、教师的歧视或讪笑,逐步厌学、逃学。

4.道德障碍: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重要时期。在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遭到父母或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可能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发育。会造成品德妨碍。

家长如何帮助抽动症儿童

1、正确认识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和病因

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抽动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并不是故意出怪相,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消除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此病的病因迄今不明,调查发现抽动障碍的患儿往往与心理因素及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关,部分患儿往往在感冒后症状加重。针对此原因,父母需要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避免对孩子采取指责、谩骂等方式,另外在患儿感冒时由于抽动症状加重,可配合服用治疗感冒药物使症状减轻。

2、采用恰当的行为治疗

多数抽动症患儿的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控制,当患儿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基于此情况,对于年龄小不能配合行为治疗的抽动症患儿,父母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同时可利用各种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如给其讲故事、与其交谈学校的情况等,使其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抽动发作次数。对于大龄可配合的抽动症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例如有意识的习惯逆转训练来对抗抽动症状。

3、保证生活平稳规律

帮助患儿制定合理的日程安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情绪紧张。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机或看恐怖或刺激性影视剧,这些都会加重抽动。

4、如需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

如需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遵医嘱服药,如果患儿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跟医生沟通,切勿突然减药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