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文 /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19-12-20 16:25
"

今后在儿童用药中,良药苦口或许将成为历史。

药片将被制作成萌态可掬的小熊模样,也可以化身为机灵可爱的小猫形象;苦药水添加了甜甜酸酸的“调味剂”,有草莓味的,还有橙子味的,就看宝宝喜欢哪一种;淘气的孩子吃了药片就会吐出来,改成“冻干口崩片”之后,药片放到嘴里就在舌头上弥漫开来、化于无形,想吐都找不到药片……

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3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研发力量,启动了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这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7年课题。课题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临床评价为依据,政、产、学、研、医一体,针对儿童用药特点和临床需求,强强联合研发儿童药,将在明年年底收官。

项目负责人、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该课题相关技术涉及百余种儿童药,未来,良药不再苦口,孩子们吃药不再需要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2019年还新增了针对低龄儿童的个性化给药子课题,这意味着今后医疗机构将能为小宝宝定制最适合的用药剂量,改变过去那种“用药靠掰”的局面。

良药不再苦口

成年人都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但对于孩子来说,苦口的药即使再有疗效,他也不愿意吃。倪鑫说,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牵头的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作为“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将建设中国儿童药物研发与转化体系建设等十大关键技术平台,涉及100个儿童用药品种。其中,与家长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儿童用药矫掩味和个性化给药等亮点技术,解决的就是儿童给药困难的现实问题。

“有件事曾深深触动了我。”项目办公室主任、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说,医院有个孩子生病了,不得不服用一种成人服用的糖衣片,由于孩子用量小,只能将糖衣片研磨之后再喂给孩子,“一旦糖衣破坏,药内的苦味就直冲入口。”孩子特别生气地说:为什么大人都吃甜甜的药,却给我吃这么苦的药?你们大人怎么这么坏!“这句话,让我觉得很耻辱,我是学药的,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努力让孩子的良药不再苦口?而要一面用良药苦口利于病来教育孩子,一面又给自己吃着甜甜药呢?”

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孩子不能理解一片糖衣片研磨再服用背后的无奈,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吃不苦的药。王晓玲说,作为课题的十大任务之一,明年底我国将建成儿童用药矫味、掩味技术平台。儿童用药矫味、掩味的具体技术类型包括味觉掩盖技术,化学掩味技术,物理掩味技术等。

“有些药品天然就苦。”与其他味觉一样,苦味是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的引起的感觉,存在于食物和药物中的苦味物质,基本上都天然存在生物碱、糖苷类、苦味肽类胆汁等物质,某些含氮有机物等也会有苦的感觉。 “我们建立了一个苦味数据库。”王晓玲说,今后儿童药品厂家再开发新药时,就可以查询数据库,考虑避开这些苦味成分。但是药物研发首先要考虑的是疗效,如果避不开有苦味的化学物,就要考虑通过矫味技术或掩味技术,来改善儿童用药的口感,“就像给人做个双眼皮一样,美化一下。”

掩味矫味技术说起来似乎比较生僻,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通过加入“调味品”,让宝宝的味蕾产生错觉;也可以通过添加辅料,让苦味药物避免与味蕾直接接触,或者可以短暂麻痹味蕾。现在已经有很多宝宝吃上了不苦的药品,有桃子味的,有草莓味的,有橙子味的,有山楂味的,有奶茶味的,还有红糖味的……王晓玲说,明年年底前,课题组还将建成中国儿童口感评价体系,“现在很多掩味矫味技术都是舶来品,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孩子口味,选择更加适合中国孩子的味道。”

儿童用药的口味还不只是“不苦”这么简单。王晓玲说,目前正在进行研发的无水吞服颗粒技术,采用了技术创新、优质辅料,有效掩盖药物不良嗅味,同时无需水服,进入胃中后,药物快速溶出释放,发挥疗效,大大提高了儿童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家长不再为给药头疼苦恼。

个性化定制改变“用药靠掰”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低龄儿童病房中,药师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患儿们研磨药片。氢氯噻嗪,是儿童病房中的一种常用药,用于治疗轻中度水肿,高血压,能够改善支气管发育不良的症状。在儿童病房中,这是一种对药师挑战很大的药品:常用的氢氯噻嗪片剂规格为每片25毫克,但患儿的用量需要根据体重来计算,有的孩子需要用三分之一片,有的孩子需要用四分之一片,最小的患儿一次使用的剂量为0.5毫克,也就是只用一片药的1/50。“称重用普通的天平都不行,必须要用精度更高的分析天平。”

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房中,常用的分剂量药品还有很多。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用于治疗儿童肠炎、心内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是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传染病科中都有可能用到的药品。儿童医院使用的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有79.95%都需要进行分剂量。北京儿童医院现有的199种口服药物,剔除85种便于分剂量药物,如口服液、颗粒剂、分散片等,以及34种不分剂量药物后,共80种药物需分剂量调配,其中片剂63种,胶囊12种,还有像肠溶片、缓释片这样的剂型需要分剂量。

根据临床用药须知的药品分类,这80种药物多数为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用药。感染和消化系统疾病儿童非常多见,很多孩子都会用到这类药品,而心血管、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用药有时需要长期院外药物治疗,如果没有适宜剂型规格,需要家长自己分剂量,那么如何保证药品剂量准确?如何确保分剂量药品储存得当?如何处理分剂量后的剩余药品?家里难道还要为孩子分药专门买一架分析天平吗?

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开始个性化给药,也就是说医院可以用专门的设备将药品分装好进行独立包装。我国《医疗机构药学工作质量管理规范》中,对个体化调剂也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患者个体化用药的需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提供特殊剂型或剂量的临时调配,如稀释液体、磨碎片剂并分包、分装胶囊、制备临时合剂、调制软膏等。

今年,课题新增了低龄儿童个性化用药子课题,目前课题组已经购入了分装设备,今后北京儿童医院就可以为小宝宝定制专用剂量包装的药品,“一袋的含量可能是10微克,也可能是5毫克,可以完全根据医嘱来设计。家长给孩子吃药,不用掰也不用猜。”课题组还邀请其他科研机构加入其中,其中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已经可以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个性化调剂领域,“可以为宝宝使用3D打印技术做出各种卡通形象的小药片,增加宝宝用药时的依从性。”

破解儿童用药难题

儿童用药难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们经常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倪鑫说,儿童要选择儿童的专用药。北京儿童医院牵头的项目就是立足儿童用药的差异化需求,开展特殊给药技术,包括吸管式给药、口腔速溶、微片等,开发特种配方技术等,通过特色差异化关键技术的建立,研制儿童药物。

良药不再苦口,儿童用药有望告别“掰”和“哄”

王晓玲举例说,针对儿童的特点,这次课题组还在开发“微片”,也就是药片的直径介于1至3毫米之间,“太大的药片孩子吞咽不下。”变成小小的药片后,不仅直径变小方便吞咽,更重要的还能保证药品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一、质量可控。现在成年人用药都在使用缓释片,药物可以缓慢释放,成年人一天吃一次药或者两次药即可。孩子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但很多孩子的用药需要一天口服三次甚至四次,这次课题组也设计了儿童缓控释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子课题,来探索开发适合于儿童的缓控释制剂,并且对口服吸收机制进行研究。孩子用药有口服的,也有通过粘膜给药的,比如鼻腔粘膜、直肠粘膜、肺粘膜等,都是给药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使用肛门栓剂来退烧,但中国的家长接受度不高,孩子也不喜欢。”王晓玲说,这就提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我们发现涂抹凝胶剂型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家长接受,现在开发的产品,家长接受度很高。如果轻轻一抹,一样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家长当然欢迎。”

“没有什么比一个社会对待孩子的方式,更能揭示这个社会的灵魂了。”王晓玲一直记得这样一句名言,“药学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孩子们在甜蜜中康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贾晓宏

监制:丁肇文、马楠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孙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