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用退热贴不靠谱?4种坑娃的退热方法别再用

文 / 医知袋鼠
2019-11-25 20:35

记得小时候为了不去上学,总是故意装病,今天说肚子痛,明天说头痛……当然这些伪装都会被父母的“火眼金睛”识破。

某天真的生病了,心中就窃喜总算不用去上学了,还能吃到妈妈买的罐头(小时候发烧总喜欢吃水果罐头)。

可是自从生了娃、当了妈,才知道娃生一次病,做父母的内心得有多无助、煎熬、崩溃……尤其是遇到宝宝发烧,反反复复,真的是内心倍感折磨,心疼宝宝遭罪。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一不留神,娃就可能感冒、发烧、咳嗽。很多妈妈留言咨询关于“发烧”的问题,也有妈妈在群里讨论各大退热方法,其中提到了退热贴的使用:

妈妈A:我娃每次发烧,我都会用退热贴,总觉得贴上凉凉的挺管用。

妈妈B:我也用,具体有没有效果不清楚,就是图个心里安慰。

妈妈C:我之前也用过,但是不知道为啥贴上后额头红红的,娃也比较排斥,后来就不用了……

说到退热贴,它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只能降低局部皮肤的温度,给宝宝带去暂时的舒适感,但对于全身温度的降低并没有实际作用

虽然退热贴卖得挺火,也深得不少妈妈的心,不过一直也是“有名无分”,国内外指南都没有提到过它的退热作用。比如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等及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并没有提到退热贴。

当然,退热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宝宝舒服一些。如果孩子不排斥或者贴上了没有明显感到不舒服,退热贴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如果宝宝不喜欢冰凉刺激的感觉,一贴就躲避、哭闹、很排斥,或者贴上出现皮肤过敏症状等,粑粑麻麻们就别强求了。

既然退热贴“治标不治本”,当宝宝发热,怎么处理才靠谱呢?

一、这些方法科学管用

1.物理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没有超过38.5℃,精神状态也不差(自己玩耍、与大人有互动等),可以先观察,适当物理降温。

比如少量多次喂孩子白开水,通过自然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

保证适宜的室内温度,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如果孩子不排斥,可以洗个澡,建议水温可以控制在 38℃ 左右。


2.口服退烧药

如果物理退热效果不大,宝宝体温超过38.5℃,精神状态比较差,那就得喝退烧药了。

对孩子来说,安全的口服退烧药,世卫组织仅推荐2种:对乙酰氨基酚(2~3 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用)和布洛芬(6 个月以上宝宝可用)。

这两种药物都属于混悬液,喝之前不要忘记摇一摇哦;如果药物长时间没有避光保存,建议更换一瓶新的;出于安全考虑,具体用法用量要仔细阅读说明书、遵医嘱。

Tips:

38.5℃ 只是个参考标准,不是“金科玉律”需要严格执行,具体根据宝宝的精神状态来决定;如果宝宝体温没到 38.5℃,但精神状态很不好,也要考虑用药。

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以喝退烧药的参考值是38℃。

3.退热栓

从安全性来讲,栓剂并没有比口服剂型更安全。但是当宝宝由于哭闹、恶心、呕吐等原因不能口服药物时,可以考虑使用栓剂。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剂和肛门栓剂同时使用,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二、这些退热方法不推荐!

1.捂汗

“发烧时盖上被子捂一捂,多出点汗就好了。”似乎在传统观念里,这是很常见的降温方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体温的调节能力远不如大人,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还可能会因为发热、出汗太多而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2.酒精擦拭

虽然酒精挥发性强,有很好的散热、降温效果,但是婴幼儿的皮肤角质层薄,非常娇嫩,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可能出现酒精中毒。

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明确指出:不推荐给孩子使用酒精擦拭的方法退烧。

3.打退烧针

在退烧针中,地塞米松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小诊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虽然从药理角度来讲,地塞米松是有退热作用,但一般情况不推荐使用。《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征指南》也指出: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因为地塞米松属于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其退烧机理就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热原释放,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下降。

但孩子发热是免疫系统和病菌作战的结果,地塞米松降温的同时也抑制了自身免疫系统「上战场历练」,一发烧就打针,长期如此,宝宝的抵抗力会越来越低,更容易感染生病。除此之外,地塞米松还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刺激消化道等。

通常,地塞米松主要用于危重疾病急救和炎症的治疗,如风湿病、红斑狼疮、急性白血病等;没有按照适应症,随意给发烧的宝宝用地塞米松就属于滥用。

此外,其他退烧针成分家长也要留心,慎重选择。袋鼠麻麻的建议就是: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退烧,能用口服退烧药,就别打针!

4.灌肠退烧

灌肠退烧,即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通常,在大城市的医院很难见到这种退热方法,但在一些城镇、乡村仍有使用。

不推荐灌肠退烧,主要是它“劣迹斑斑”,有不少副作用:

药物成分复杂,剂量把控不好,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伤;

宝宝的肠壁娇嫩薄弱,用法不当有穿孔、出血等风险;

没有皮试环节,过敏风险增加。

之前,就有报道称:半岁的宝宝因发烧,在村卫生室接受了灌肠治疗,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到武汉治疗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宝宝肾脏、肝脏受损。


袋鼠麻麻有话说:

宝宝一发烧,当妈的就倍感紧张,总想着尽快帮宝宝降温。但千万不要被焦虑和慌张冲昏头脑,掌握正确安全的退烧方式,是妈妈的必修课,判断不准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