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附儿院新生儿科主任冯星:心中有光,才能守护儿童健康!

文 / 看苏州
2019-09-18 11:42

The way of great medicine

【看苏州专稿龙美娟/文视频/张家诚、奚梦頔】

视频

博导档案

冯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会主委、苏州市医学会儿科学组主任委员。

“为人从医其道一也,做医生,首先要有同情心、爱心,循诊有耐心,检查细心,才能获得病情分析的珍贵资料,这也是最基本的从医技术。”

——冯星

这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关乎生命,关乎孩子,

它就是儿科医生。

他出生教师家庭,

纺织厂的工人

新生儿科的“定海神针”

他曾是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也是孩子的“守护神”。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冯星

虽已到了花甲的年纪,

他却始终保持着不泯的童心,

爱养花,爱读书,

当然,最爱的还是孩子。

01

纺织厂走出的儿科名医

“儿科是医院的西伯利亚,儿科医生一定要有温度,才能适应这个是淬炼人的‘苦寒’之地。然而,这里又何尝不是护佑幼小生命的温暖场域。”

上世纪50年代末,

冯星出生在无锡宜兴的一个教师家庭,

小时候的他,并没有远大的志向,

希冀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

那时候太皮了,玩是天性,

跳进河里捉鱼摸虾

骑着自行车到处撒欢……”

直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少年倏尔长大,

意思到唯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

“1977年我高中毕业,分配到了纺织厂里工作,与丝、机器打交道,很辛苦。”在纺织厂里,18岁的少年心中的“大学梦”燃起。

为了圆梦大学,冯星白天上班,

晚上在父母任课的学校挑灯夜战。

1978年的7月20日清晨,

和往常上班一样,

少年走进考场。

当年的10月,冯星收到了

苏州医学院的入取通知书。

“心情很激动,那一年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我和我的哥哥都被录取了。”冯星记得很清楚,哥哥的通知书先收到,他的内心有些紧张,“怕自己落榜,没有书读,自己的理想会落空。”

因为读书的机会弥足珍贵,

在医学院里,冯星格外努力。

5年医学苦读,因为足够优秀,

冯星留在苏大附儿院。

问及为何会选择被称作“医院的西伯利亚”的儿科?

“实习的时候是在心内科,理想是做一名外科医生,但那个年代做不了自己的主,那就服从安排,跟着时代走。”青年时期的冯星,因为客观原因, 并不符合做外科医生的条件。

然而,他还是抱定了一个念头:

“爱一行干一行,

既然选择了儿科,

我就一定要做最好的儿科医生!”

一边门诊看病救人,一边努力钻研,

1986年,冯星师从儿科专家何馥贞教授,

并进入新生儿科领域。

他花了大概20年的时间,

一直在新生儿脑损伤方向钻研。

2000年,作为医院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

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King‘s College Hospital医院做访问学者。

学成归来,他和新生儿科的前辈们开始研究早产儿的治疗和管理。他主持的新技术“新生儿外周静脉同步换血”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很快在医院和社会推广。

36年来,冯星挽救了无数的小生命,

他坚守岗位,创造奇迹,

成功挽救26周早产“果冻”双胞胎。

每一个被他从死神手里夺过来的患儿,

他都视同己出,矢志儿科,

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他用医者用平凡之躯挑起了

生命的千斤重量。

医术高超的他,早在1998年就获江苏省中青年有特殊贡献专家,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冯星就多次拿下大奖。1996年他引进并改进了新生儿同步换血疗法,获得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999年主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生化指标的研究》,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冯星主要参与《新生儿婴幼儿手术应激反应免疫机理的研究及临床意义》工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02

最萌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不仅仅造房子,而是一个具有苏州特色的作品,孩子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白色,而是五颜六色的充满希望的色彩。”

36年的从医生涯,

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

那就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园区总院的建设与启用。

2009年,知天命之年的冯星担任儿童医院院长,

由此他站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当时,苏州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人口大增,位于苏州老城中心的景德路院区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附儿院从1959年建院以来,一直守着当初慕家花园的宅第,后虽外扩,但总是受制于地域的狭小。‘螺丝壳里’里终究做不出大文章,扩大版图才能有更广阔的平台,造福更多的百姓。”冯星回忆说。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未来,

“让孩子一进来就喜欢这里

把儿童医院建成‘儿童乐园’式医院”

是冯星最初的理念。

为了这个理念,他曾3次飞往澳洲看建筑,多次前往美国。

“向世界著名的美国戴尔儿童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我都去了,在了解先进的设备、医疗水平我也在思考,我们不是要建造一个地标医院,而是一件作品,苏州的儿童医院一定要融入苏州特色,才是真正的苏州人民的儿童医院。”

最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

设计以“细胞”为灵感,

创建了一个最萌的儿童医院:

从空中俯瞰,

这是外形为一群活跃的“细胞”,

门诊楼是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

一期病房楼是一个“已完成分裂的细胞”,

二期病房楼是一个“新生细胞”。

内部设计也充分考虑儿童的

思维和视觉感受,

每个楼层还有不同主题元素和主色调。

做院长期间,冯星依旧坚持门诊。

门诊是一扇窗,做医生,做得越多,碰到的疑难病就越多,困惑也就越多。有了困惑就想办法去找解药。”冯星坦言,学习是医生要上一辈子的必修课,即使做院长,他还要参加查房,参加门诊。这个积累,是几十年在一个方向上的积累。所以,在外面,人家说冯星的学术如何如何,其实就是我在不断积累,每年都有paper(论文),每年都有课题。

上任之初,作为一院之长,冯星紧抓“抗生素”这根弦。

“孩子未来,是父母心头一块肉,他们把心头肉交给我们,是相信我们,作为医生不能敷衍塞责,要对孩子负责。”冯星说,抗生素≠万能药,长期使用反而会害了孩子。

为了规范医生使用“抗生素”问题,医院将每个月将抗菌药物比前五名的医生在院内网公示,但仍有高年资医生没放在心上,为此,冯星支持职能科室停了他们的处方权。

“这样做会有反对的声音,也会对我有怨言,但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冯星说,换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对医生的保护。

为让危重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救治,苏大附儿院自2000年率先在省内率先成立新生儿转运系统,最远到达盐城、湖州、泰兴等地。

近年来,每年转运近两千余人次,里程数约五万公里,实现了从产房或手术室到新生儿病房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保证了患儿的安全。

“新生儿转运不同于通常的救护车转运,配备的是最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冯星说,新生儿转运系统运行多年来,让危重的新生儿的救治率达到了97.5%。

03

守护新生命的起航

“对医生来说,患者永远是第一老师,治病救人是医学的根本任务。”

时间是一条长河,将他的青丝染白。

1983年从苏州医学院毕业至今,

从医近四十年,冯星说最开心的就是

看到患儿恢复健康天真欢快的样子。

数十年间,他也见证了儿科的进步和发展。

80年代看病更多考验的医生的经验,设备很简陋,心脏超声比较落后,不是随时可以做。”冯星说,如今有了CT、磁共振,社会进步对医生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让冯星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90年,有一例新生儿的溶血性黄疸。

“那时方法比较土,先要找到血源,人工用针筒换血,忙碌了一个晚上,医生的手都被磨破了。”冯星回忆说,他记得很清楚孩子是下班送过来,直到夜里3点才换好血。

而如今,有了动静脉同步换血设备,

溶血性黄疸已不是疑难病症。

从2002年担任副院长,

到2017年因年龄原因从院长职务上退下来,

冯星在管理岗位上一共干了15年。

如今重回专科医生身份,

他却坦言,做医生是幸福的,

因为医学是自己的爱好,

治病是自己最大的兴趣。

15年的管理经验,也让他在看病时,

能够更加统筹、综合地去考虑问题。

“现在医药行业里面比较时髦的话叫‘MDT(多学科联合诊治)’。做院长期间,我就重视我们现在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冯星举例说,像新生儿有患心脏病的,也有患血液病的,碰到这些问题时,他们就会比较精准地找到相关专家,来解决新生儿科这个很专业的问题。

正是在统筹视野下,冯星带着自己的

新生儿科与营养科、小儿外科合作,

针对日益增多的早产儿病例,

创新推出个体化静脉营养配方。

冯星说,每一个孩子对

营养成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所以,他们给每一个来求诊的

孩子开一个独特的处方,

这个处方就是营养处方。

在业内,儿科常被称为“哑科”,

因为儿童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

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

面对略带焦虑的家长、

咿咿呀呀说不清状况的小朋友,

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诊断?

冯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孩子的表情是最真实的,

对小小孩一定要在摸下去时看他的表情,

然后知道他痛还是不痛。

因为医生高超、待人宽厚,冯星收获了一批“粉丝”,

有的家庭甚至三代都找他看病,从孩子刚出生到现在孩子长大,无论感冒发烧还是更棘手的毛病,家长更愿意找他,觉得他“医术高、让人放心”。

04

心怀敬畏之心站在讲台之上

“优秀的医生,首先要有医德,第二是技术,第三是沟通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每一个患儿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除了科室主任的身份,

冯星还是博士生导师。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在我心里,

站在讲台上授课是严肃庄重的事宜。

因此,只要站在讲师台上,

他总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冯教授讲课很用心,他的课总是妙趣横生,有种课结束了还不尽兴的感觉。”冯星的博士生沙宁告诉记者,导师除了理论,也很重视实践,尤其在查房上。

医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

查房是每一位从医者必经的过程,

冯星认为查房是一个医生学习、印证所得、

锻炼思维、交流砥砺的重要方式。

如果一个医生放弃这种重要的实践,

只能是纸上谈兵。

而在培养年轻医生、学生时,

冯星总是认真而热心的,

对学生的毕业论文,

他启示写作方法,

然后亲自审阅修改。

在病例讨论会上,

他特别鼓励青年医师们多发表意见。

“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思维活跃,在某些上面他们是我的老师,我所有的技术知识,希望他们尽量来挖掘。”在专业上,冯星对学生很严,却也视作他们为“珍宝”,他把自己的一切倾囊相助,让学生们快速成长。

作为导师,冯星对学生们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为人从医其道一也。

“做医生,首先要有同情心,循诊有耐心,检查细心,才能获得病情分析的宝贵资料,患者是这也是最基本的从医技术。”冯星说,医德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是技术,第三是沟通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每一个患儿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自2000年带硕士生以来,

19年的时间,冯星桃李满天下,

带的硕士、博士100多人,

他们学有所成,挑起大梁,

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

冯星

沙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生,冯星的在读博士生。

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里,有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业务与时俱进,对患者耐心和蔼,对学生竭尽所能,同时又虚怀若谷的儿科专家。他始终秉承实事求是,将深广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全心全意为儿童健康事业奉献。他就是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冯星。

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此生最荣幸的事。教授不仅严格监督学业进展,而且教导我们去切身关爱每位患者,更是要求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勤读马列主义优秀书目,并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儿科专业权威,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三十多年如一日地敬业诠释了: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职业精神。

记者评价

几缕清晰可见银丝、温润友善、谈吐儒雅、眉眼中透露着睿智的光芒……

初见冯星教授,我就觉得他是个很适合做儿科医生的人。

在新生儿ICU,我们注意到一个小细节,面对插着输液管的小生命,冯星的眼神充满柔和、坚定和爱。

他说,常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确考验心志。大悲大喜,在这里太过常见,有时也反问自己是否已变成一种习惯,再无波澜。

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牵动着他的心,从始至终都不曾改变。

冯星主任说话很温柔,但这种“柔”的背后却能感受到一股干练,一种坚定。他很真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那颗想要守护儿童健康的炙热之心。

问及生活中有何兴趣爱好?他想了想说,是养花。然而,因为放不下孩子,他的花盆植被已经蒙上一层薄薄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