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秘、过敏、肥胖…这些儿童常见病都和肠道菌群有关
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的微生态体系,大量医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养生,首先要学会养“肠”,中老年人如此,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亦是如此。
新生儿刚出生,就有很多微生物进入肠道定植,定植的细菌主要来自母体和周遭环境,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可以经产道获取微生物“种子”,而剖宫产宝宝就没有这样的“福利”。出生后,喂养方式成为影响宝宝肠道菌群的又一因素,母乳中含有大量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繁殖的益生原,因此,母乳喂养宝宝在肠道健康上比配方奶喂养宝宝又多了一项优势。
除此之外,后天的饮食习惯、抗生素使用情况等,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肠道菌群的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俨然已成为每个人的一张肠道健康“名片”。
肠道菌群好比人体内部的“微生物器官”,庞大的微生物群体与人体细胞问进行信息交换,通过物质转化和自我调控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因此,肠道菌群在维护胃肠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医学实锤证据已经证实,很多儿童期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都和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腹泻腹泻病是影响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因素,发展中国家 5 岁以下儿童由于急性腹泻导致的死亡率高达 25%~30%, 腹泻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 包括病原菌 、细菌和病毒。外源性病原体进入肠道后,可以清除肠道有益菌,降低有益菌的肠道定植能力,破坏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病原菌得以穿过肠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导致腹泻[1]。
有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较健康儿童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特别是对于胃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水样腹泻效果尤其明显,这一治疗措施也被写进了很多腹泻治疗的临床指南[2]。
便秘很多研究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儿童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母乳喂养宝宝由于母乳中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原,其肠道菌群中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占优势,因此母乳喂养宝宝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功能性便秘的机会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宝宝。
而有报道显示,人工喂养宝宝如果吃加入益生元的配方奶粉时,肠道菌群构成、排便次数、大便性质都和母乳喂养儿接近。国内2017年发布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推荐功能性便秘患儿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以及布拉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治疗。
过敏反应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药物滥用等影响,最近一二十年来,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多项研究证实,过敏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加,饮食中的蛋白抗原可穿过肠道粘膜引发过敏。过敏儿童肠道梭状芽孢杆菌数量增高,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则下降。而儿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的优势在预防过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发表在Allergy的一篇论文发现,婴儿一岁时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越高,到3~6岁时发生食物过敏、哮喘的机会就越低。另外,动物实验也发现口服短链脂肪酸的小鼠可以显著降低过敏性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3]。
短链脂肪酸是指分子里碳原子数量较少的脂肪酸,在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丁酸和丙酸酯。母乳喂养、食用酸奶和海鱼都可以有效摄入短链脂肪酸,此外,水果蔬菜中的植物纤维可以在肠道菌群的消化发酵下产生内源性的短链脂肪酸。因此,通过早期膳食有意识提高短链脂肪酸摄入水平,可能成为儿童过敏性疾病一种新的饮食预防措施。
肥胖儿童期肥胖越来越常见,严重危害儿童期和将来成年期的健康。很多研究都发现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存在质和量的变化,比如肥胖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少于体重正常儿童,而脆弱类杆菌的数量则高于体重正常儿。新生儿出生后肠道菌群的初始化定植模式和随后的喂养方式与今后肥胖发生风险有关,将来,肥胖儿童或许可通过粪菌移植的方式来治疗体重超标。
可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与婴幼儿、儿童的健康息息相关。保持新生宝宝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对孩子将来一生的健康都有深远的影响。提倡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平衡膳食多吃水果蔬菜、适当食用酸奶等益生菌食品等,都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宝宝的肠道健康。只有肠道健康了,人体才能真正实现健康“肠”驻!
参考文献:
[1] 张琳、梁庆红、王烨、李方芳. 肠道微生态与儿童期胃肠疾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7):487-492.
[2]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32(2):81-90.
[3] Caroline Roduit et al. High levels of Butyrate and Propionate in early life are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atopy. Allergy,2018.
#清风计划##肠道健康关爱月##真相来了#@健康真相官@头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