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类型的手足口病需要引起重视?肠道病毒和手足口有什么关系?
文 | 柯志勇
图 | 来源于网络
警报:天气转变,进入“湿热”季节,手足口病又要来了!
手足口病常年肆虐,每过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狂。近期,北方开始有小流行了;而南方目前的天气,也是在为“作恶”蓄势啊!
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制胜。我们不妨先了解肠道病毒和手足口病的“德性”,做好准备,迎战EV71!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和EV71
顾名思义,手足口病就是手(手掌)、足(足底或边缘)、口腔粘膜出现皮疹(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多数伴有发烧等症状的一种儿童期常见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兄弟是疱疹性咽峡炎,但疱疹只局限在喉咙的咽峡部。这两种病的病原体一样,都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者肠道病毒(主要是EV71)感染引起的。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一直都有散发和小流行,但发病数量没有现在那么多,并且到上个世纪末主要是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没有出现重症病例,所以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1987年,国内大陆在成人手足口病病例中首次分离出肠道病毒EV71;进入新世纪后,EV71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中的比例明显升高了,重症病例增多,并且因医疗纠纷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
EV71在嗜神经病毒中仅次于大家都熟悉的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病毒,是引起神经损害的第二重要的病毒。2008年,在国内的一次手足口病大流行中,EV71在轻症手足口病中占45%,而在重症手足口病中占80%,在致命病例中则占93%!所以说,相比柯萨奇病毒,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肠道病毒
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EV)71型(EV71)。单从名称上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不过,他们可是堂兄弟,都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原先按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的特性及抗原性(血清型)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埃可病毒;但后来发现这样分型不合理,从1969年后就按发现的时间顺序全部以“肠道病毒**型”来命名。
命名的问题解决了,分类还是需要的。根据病毒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肠道病毒分为A~D四组,CVA16和EV71均属于A组,脊髓灰质炎病毒为C组。看了这一段历史,估计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CAV16和EV71引起的疾病那么相似、为什么EV71与另外一个堂兄弟——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脑脊髓疾病是如此巧合了吧?
肠道病毒对酸有抵抗力,所以,胃液并不能杀灭肠道病毒。普通的酒精、来苏水也难以消灭肠道病毒,但它对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含氯消毒剂敏感,紫外线、干燥也可以破坏病毒。肠道病毒相对耐热,需50℃以上才能有效杀灭。
肠道病毒致病的原理
肠道病毒感染后,一般会引起两次病毒血症。
1.感染第1天:病毒在局部呼吸道或者消化道黏膜细胞增殖,然后向外界排毒。
2.感染第1~3天:复制的病毒从局部黏膜排入血液,产生第一次病毒血症。
3.感染第3~7天:病毒种植在肝脾淋巴结处并增殖,然后再释放入血,产生第二次病毒血症。
4.病毒播散至脑脊髓、皮肤黏膜、心肝肺、肌肉等组织,引起这些组织细胞的破坏并激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肠道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经典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发烧、喉咙发炎、丘疹或荨麻疹样皮疹,有些则以肌炎/肌痛起病,重型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延髓炎。虽然它的名称叫“肠道病毒”,但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很少出现。
肠道病毒侵害的器官组织各有不同,取决于组织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柯萨奇病毒A组主要侵犯骨骼肌(CVA7对神经系统有侵犯),B组主要侵犯心肌、脂肪、脑脊髓。
EV71病毒
EV71则有嗜神经性,脑干是EV71感染最常见的靶器官。据统计,EV71感染出现症状的,70%表现为手足口病,10%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20%表现为发热、皮疹、腹泻等非特异症状;21%会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EV71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据推测有两个:一是透过血脑屏障从血液入脑,二是从外周神经经轴突逆向转送入脑。EV71进入脑干后,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和局部炎症,造成自主神经紊乱,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进而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和休克。
我们知道,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负责体温、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功能的维持,脑干的损毁会直接致命!
今天的内容就先介绍到这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为大家介绍手足口病疫苗,记得来看哦~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