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男童身亡,只因父亲一个错误急救方式……
热性惊厥和异物窒息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作者丨杨凯
来源丨医学界儿科频道
中午门诊结束,得空喝水时看到一个新闻,一时心里五味陈杂。
“这孩子爸爸实在是太愚蠢了!”同事在旁边气愤地说。
“嗯,嗯,真的实在是太乱来了。”我边看边回应到。“怎么就想到用手去抠呢?”
“无知呗。”同事仍然很气愤。
的确,在我们这群专业医生看来,这个父亲的所作所为简直无知到不可理喻,不过细想之后却还有些恐慌。
从新闻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孩子当时突然发生了热性惊厥。
惊厥其实字面解释很简单: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面色青紫、牙关紧闭、两眼上翻、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但是新闻中的父亲并不知道他孩子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处理,在紧急的情况下想当然地使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拿手抠,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实不要说普通人碰到热性惊厥会惊慌失措,就是一些医务工作者的孩子热性惊厥了,医生家长惊慌失措的情况我也见过不少。关心则乱,只有让家长们正确认识疾病,或许才能做到遇事不慌,处之有度。
因此,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热性惊厥和异物窒息的家庭正确急救方式。
一、孩子惊厥了“怎么办?”首先你得会判断孩子是否处于惊厥状态所谓的惊厥状态表现为意识不清、两眼上翻、面色青紫、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甚至还会大小便失禁等,热性惊厥会伴有发热。
一般家庭里设备有限,能做的不多。但在送医的之前家长还是可以做这些事:
(1)平放患儿,卧位,头转向侧位,不可以强行掰开患儿嘴,或在牙齿间塞物品 ,敞开衣领,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防误吸和窒息。
(2)若口中沫多或喉头有分泌物及时清理。
(3)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注1)。
(4)尽量记录抽搐发生和停止时间,为后续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5)及时送至医院就诊。
注1:这些不必要的刺激,包括强行按压患儿四肢,或者反复搓擦四肢,也不要学电视剧里演的拼命按压人中。
看这5点,说简单吧,其实很简单,关键就是不要过多刺激正在抽搐的患儿,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及时送医。
但是说难,其实也难,毕竟万一真发生自己娃身上,大部分一瞬间都会六神无主,大脑一片空白。因此,保持冷静的心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孩子窒息了“怎么办?”首先你还是得知道孩子气道异物梗阻了气道异物梗阻的早期发现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患者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呛咳、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发绀,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紧贴颈前喉部。
(当然看上面这么多专业性的描述可以会懵,没事,我找了一张图,只要你看了这图就会对气道梗阻印象深刻了↓↓)
这个“V”形手势是典型的气道异物梗阻后的表现,不过一般出现在1岁以上以及成人身上,那如果家里1岁以下婴儿如果发生了气道异物梗阻该怎么观察呢?记住这5点:
剧烈呛咳
反射性呕吐
哭声嘶哑
呼吸困难
面色青紫
异物窒息情况凶险,送医就诊肯定来不及了,必须马上当场急救。
大于1岁儿童:背部叩击法
大于1岁儿童:腹部冲击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
小于1岁儿童:背部叩击法
小于1岁儿童:胸部冲击法
这里也按照1岁这个年龄界限来划分,做了两张流程图,让大家看得比较直观点。
1岁以上流程图
注1:是指气道梗阻表现加重,表示梗阻仍未解除,继续交替进行5次背部叩击。如果解除了梗阻,是不需要做满5次。
注2:EMSS:是指“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打120,而不是指中国邮政业务。
1岁以下流程图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章充斥着人的感官,带来各种不同的体验,而之后便沉寂在浩瀚的信息海中,慢慢地被人遗忘了。上述新闻如此,这篇文章亦会如此,不过如果用心去掌握急救知识,或许关键时候能救一条生命。
后记几个常见小问题:
1、既然热性惊厥,那惊厥的时候怎么退热呢?
第一种情况惊厥前退热,如果惊厥前做好退热措施,那基本上也不太会惊厥了,因此这个是马后炮。
第二种情况惊厥时退热,第一次碰到惊厥的父母估计吓都吓死了,基本不太会想到退热的问题,不过要是真有冷静的父母的话,建议使用小儿退热栓退热处理,因为在惊厥状态下口服药物实在太难,而且风险太大。
第三种情况惊厥后退热,这种是最常见的,我们就按照平时常用的退热方式就可以了。
2、惊厥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塞东西进嘴巴?
第一、惊厥的时候牙关紧闭,这就表示即使再用力的抽搐也不会咬到舌头,除非一开始就是边咬着舌头边惊厥的。
第二、惊厥的时候牙关紧闭,你要塞东西进去,就表示你得费很大的力气去把嘴巴撬开,这样会造成牙齿和周围软组织的损害。
第三、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是把手塞进正在惊厥孩子的嘴巴是愚蠢的行为。
3、这次热性惊厥了,下次怎么办?
发生了一次热性惊厥的患儿下一次再发热性惊厥的概率高于没有发过热性惊厥的孩子。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容易再发。因此对于孩子发热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不过也不用太焦虑,一般单纯性的热性惊厥好发6个月~6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热性惊厥的出现率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著《心肺复苏与创伤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