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癌症日来临,孩子出现这些症状需高度警惕!

文 / 今日医药
2019-02-17 07:28

有这样一群孩子,生命刚开了个头,就要与病魔交手。

这个病魔就是癌症。

提到癌症,很多人会将它和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在全球,每年约有30万儿童被诊断患有这类疾病。

为唤醒公众对儿童癌症的关注,国际儿童癌症协会将每年的2月15日定为“国际儿童癌症日”,并号召在这一天举行相关的关爱儿童肿瘤患儿活动。

区别于成人癌症,儿童癌症多集中于三类。

一类是白血病,约占儿童癌症病例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二是淋巴细胞癌变导致的淋巴瘤,淋巴瘤可进一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

三是骨骼、肌肉、大脑等其他器官或组织癌变导致的实体瘤,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骨肉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以骨肉瘤为例,在今年年初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中,镜头对准的正是这样一群小患者。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三。

借用骨肉瘤患儿杜可萌的话来形容这一概率,相当于“连续抛硬币22次,每一次都是正面”。

和多数癌症相同,骨肉瘤早期症状较隐匿,患儿常表现为骨痛,而家长和医生易将这种症状误认为生长痛或扭伤,从而延误诊疗。

在纪录片中,大部分孩子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甚至要面临“要命还是要腿”的艰难境处境。

世卫组织指出,早诊早治将大大提高儿童癌症患者存活率。然而,目前做到这点并非易事。

在诊断方面,除了家长乃至医生对部分儿童癌症认识不足之外,儿童因年幼,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以及相关诊断技术、筛查手段有限,同样造成了肿瘤发现困难。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不断进步,在过去数十年内,儿童癌症生存率已大大提升。

在高收入国家,约80%患儿在检出癌症后存活5年以上,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诊断为癌症的患儿预后则较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确诊时间较晚导致有效治疗水平较低,医疗机构严重缺乏适当的药物和设备,以及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对相关癌症缺乏了解。

不仅如此,在贫困地区,高额治疗费用成为了众多患儿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

此外,儿童癌症诱因十分复杂,大部分病因尚不明确。

迄今为止,已明确的风险因素屈指可数,如电离辐射、怀孕期摄入己烯雌酚激素。

不同种族儿童癌症发生率差异显示,一些癌症还与遗传体质有关。一些研究表明,乙肝、人类疱疹和艾滋病毒等一些病毒可能会加剧儿童癌症风险。

因此,认识一些早期疾病线索至关重要,若儿童出现以下症状,家长应保持高度警惕:

  • 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特别是经抗病毒或抗菌素治疗无效的发热;
  • 非营养不良或寄生虫所致的逐渐加重的贫血,面色苍白;
  • 不明原因的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班;
  • 较长期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 某些神经症状,如头痛、呕吐、走路不稳、面神经麻痹、抽搐等;
  • 视力障碍(斜视、眼球外突等);
  • 肝、脾肿大;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过高或过低或伴有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