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女童输液致死:别让“输液好得快”,毁了你的孩子
一句“输液好得快”,正在摧毁无数中国孩子!!!
文 | 阿金 源 | 金融后花园(ID:jinronghouhuayuan)
“输液好得快”、“输液效果好”,我们时常会听见身边有人这样说。
尤其是中国的家长,从小喜欢给孩子输液,输液成了很多家长公认的“最简单快捷”的治疗方式。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答案是否定的。
静脉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只是在许多国人心中,“输液治病又快又好”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而让他们忽略了其中的各种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百亿瓶,输液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每年约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国际上平均每人输液2.5-3.3瓶/年,而我国则是8瓶,远高于国际标准。
但近几年,随着输液的危害被逐步认识,中国多地已陆续出台了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
截至目前,北京、吉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西、深圳等多个省、区市已经控制或取消了医院成人门诊输液治疗。
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在自己或家人生病时一定要科学治疗,不要盲目输液,切忌图一时之快而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那么,输液到底有哪些危害?有哪些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今天,阿金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悲剧发生!4岁女童因输液致死
前段时间,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情:
4岁女孩辰辰,因发烧37.5度在私人诊所输液致死!
据母亲田女士回忆,女儿辰辰早上出现了轻微发烧,她便带着孩子去了某私人诊所治疗,医生测得体温是37.5℃,并开了3瓶吊针。
第一瓶吊瓶还未打完时,辰辰的体温开始上升、手脚冰凉。
当三只吊瓶都打完后,田女士抱着辰辰回家了。
谁知道,回家后半小时左右,辰辰口鼻流血、嘴唇发紫。
于是,立马打了120紧急送往淄博市中心医院,但医生还是遗憾的告诉家长:
“孩子已经没有心跳了!”
不敢相信!输液竟要了孩子的命!
事件爆出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难以释怀。
“37.5℃这样的低烧,真的需要输液吗?”
“输液,作为中国人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真的会危机生命吗?”
许多人心中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翻开以前的新闻,才发现,原来这已经不是第一起因“输液致人死亡”的悲剧了。
2016年1月,江苏一名幼儿因输液死亡;同年3月,一名男子因胃疼去输液导致死亡;虎门一名17岁少女在卫生所输液死亡。
2017年12月,华阴市一名9岁男孩因有发烧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到华阴市医院就诊,输液后出现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
......
输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真的这么可怕吗?究竟什么情况下才能输液,哪种情况又不能输液?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一起来重新了解一下。
关于静脉输液,常见的三种误解
在中国,人们只要一生病或者一发烧,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
所以,医院或症所的输液区总是人满为患,吊管一根接着一根,甚至有人将之称为“吊瓶森林”。
而很多患者就像是得了“输液病”,他们过分相信输液的疗效,还因长期的盲目输液,造成了种种误区。
误解一:“输液好得快”
输液给药的风险和收益其实是共存的,建议慎用。
如果使用合理,获益将大于风险;如果过度使用,风险将会明显增加,甚至超过获益。
自古以来,中医学讲究的是 — — 对症下药。有的疾病是因药物起到作用有所好转,但有的疾病却是自愈的。
以我们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很多人认为感冒是治好的,其实感冒都是人体自愈的,你吃的那些药,都只能缓解感冒症状,而无法真正治好感冒。
普通流感,病程一般5~7天,抵抗力差者,病程还会拉长。即使打针吃药,也至少需要一周的恢复时间。
因此,“输液好得快”,不过是表面现象,因药液直接输入到血管内,随着血液循环,直接被人体吸收,造成“好得快”的假象。
相反,真正因输液导致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却是极大的。(下面阿金会有详细介绍输液的危害。)
误解二:输液速度可随意调节
输一次液,少则1个小时,多则3~4个小时,实在难熬。
有时候我们因赶时间,或嫌时间太长坐不住,就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其实是不可以的。
有专家称,日常工作中,就经常会遇到因病人私自调快输液速度而发生不适的案例。
比如,有一位患者输入一瓶消炎药,本来应该是2个小时输进去的,结果因为着急,自己调整了输液速度,不到40分钟就输了进去。2个小时以后,出现了全身不由自主地扭动,浑身抽搐,无法控制。
还有一例,是一位65岁的女性老年人。因嫌护士调的速度慢,自行调快之后突然出现胸闷不适,如果不是抢救措施得力,可能就会导致悲剧发生。
我们总以为输液速度快点或慢点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危害很大。
滴注速度,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输液总量和输液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不能单靠患者的感受随意调节。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而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更慢,30~40滴/分钟为宜。
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还有可能使血压急剧下降,或者引起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
但也不是说越慢越好,需要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
比如抢救严重脱水或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就应该快速补液,因为需要快补血容量,通常每小时进入体内的液体要达到几千毫升。
又比如治疗某些颅内压增高的患者,20%甘露醇250毫升静滴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滴速过慢可能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误解三:输液补充营养,安全又可靠
很多人认为输液可以补充营养,疏通血管,是一种疗养方式。
但其实滥用输液有很多潜在的风险,而有些弊端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有位学者曾对一个生前经常输液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仅仅是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和大量微血管堵塞。
经过研究分析,看似澄净无污染的吊瓶液体,含有大量尘埃粒子、玻璃屑、橡胶微粒以及活性炭颗粒、药物结晶等。
输液时,这些微粒会进入你的血液,在心、肺、肾等器官中沉积,就像水管里有垃圾堵着一样。
久而久之,沉积物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微血管栓塞、肺气肿、肺硬化等,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癌症。
除此之外,输液需要对皮肤进行刺穿,有交叉感染等风险。
输液对孩子的危害,家长不可不知
大部分时候,输液输的主要药物是抗生素。
一般是把抗生素溶在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等液体中,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输给患者,而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退热药、止喘药等也可以溶在里面。
那么,输液对孩子究竟有哪些危害?
1、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众所周知,药物都有副作用,而输液用药的副作用要比口服药更凶猛,动不动就输液,很容易干扰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
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
静脉输液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占比高达6成,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及其他给药途径。
2、产生严重耐药性:
若使孩子过早的产生耐药性,以至于普通的头疼脑热吃药也不管用了,最终将“无药可用”。
3、易交叉感染:
儿童输液区域人员复杂,加上生病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很容易造成病患与病患之间交叉感染。
4、引起静脉炎:
输液本身就属于有创的操作,频繁扎针会损伤孩子的血管,有可能会引起静脉炎。
5、堵塞毛细血管:
输入体内的液体中含有不溶性微粒,这种微粒进入到血液后,会随着血液走遍全身,堵塞毛细血管。
6、不良反应频发:
输液需要遵循无菌原则,并受到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会引起不良输液反应频发。
轻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则发热、红疹、瘙痒;重则会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7、输液≈小手术或慢性自杀:
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毫不夸张的讲,给孩子输液就相当于动了一次小手术。
另外,输进人体的药液,会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出,但长此以往,会让肾脏产生巨大的负担,造成肾衰竭。这就相当于是一场慢性自杀。
因此,给宝宝用药时,建议家长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遇到这三种情况,可采用静脉输液
其实,国内外公认可以使用静脉输液的有三种情况:
1、吞咽困难:
比如小宝宝不配合,或昏迷的患儿难以口服药物。
2、严重吸收障碍:
比如呕吐、腹泻严重,药物难以被消化道吸收的情况下。
3、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
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包括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猩红热、阑尾炎等)、哮喘(有窒息的危险),或紧急手术(如患者昏迷或者伤情比较严重已经吃不了药)。
总之,输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并非“罪大恶极”。在急诊抢救、急重症治疗中,输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给药方式。
说完可采用静脉输液的三种情况,我们再来说说医生认为不必输液的五种情况。
1、患病毒性感冒的宝宝:
若是低烧,精神状态良好,一般不需要输液,只要让孩子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随时监测宝宝的体温。
2、患细菌性感冒的宝宝:
能吃药的就不必输液,只要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
3、患气管炎的宝宝:
如果只有一些咳嗽和低烧,只要能按时吃药,就不需要输液。
4、轻度腹泻的宝宝:
若是轻度腹泻脱水,可以口服补液,不推荐输液。
5、患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宝宝:
精神状态好,正常喝奶、排便,不存在合并症。
以上是五种儿童常见病,一般不推荐输液,尤其在发病初期。
孩子静脉输液时,家长应注意事项
1、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前,必须做皮试。
国家规定:注射或(部分)口服青霉素类抗生素前须做皮试,如皮试阳性者禁用。
不过,皮试结果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做皮试前和输液时,宝宝不要空腹。
给宝宝输液前,家长一定要主动告知医生,宝宝的过敏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
宝宝在输液时,如果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皮肤青紫(重点观察口唇和指甲)等症状,马上通知医生。
宝宝输液后几天内,如果宝宝出现类似过敏症状或其他异常,及时就医。
2、切勿让过多的空气进入静脉。
空气进入静脉有可能造成栓塞,严重可致死。
但家长也无需过于担心,一般输液不会有那么多的空气进入体内,而且现阶段的输液器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过滤输液管中的小气泡。
3、不要随意调整输液速度。
有些药物有特定的输注速度,如果把输液速度调快,宝宝易出现心慌、气促等反应,非常危险。
4、头皮静脉输液不是穿刺首选。
宝宝输液,首选上肢静脉;上肢扎不上,考虑下肢静脉;最后视具体情况,尝试头皮下浅静脉。
简言之,想要杜绝过度输液,除了靠政策的规定,医生的自觉,更重要的,还得靠我们文明就医,做一个合格的患者。
切忌自以为是,明明缺乏医学常识,还自认为见多识广,靠自己瞎想“治病”,或依靠“百度无所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最后,衷心的希望大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了解医学,文明就医,改变日常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
参考资料:科学家育儿网、搜狐新闻等。
-今日互动-
对于输液,你有什么想说的或好建议
- END -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点赞支持阿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