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有什么症状 怎样预防小儿疝气?

文 / 家庭医生在线
2018-08-27 14:15

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可发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研究表明,早产儿童和剖宫产儿童患疝气的几率达到38%。 下面来让我们了解小儿疝气的相关内容,小儿疝气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可以预防吗?治疗呢?

小儿疝气是什么

人们常说的小儿疝气主要是指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在出生前1个月左右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形成较大的空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形成腹股沟疝气。若通道未闭合前儿童就已经出生了,就会使腹压增加,这就是早产和剖宫产儿童容易患疝气的原因。

很多家长对孩子患了小儿疝气并不在意,认为疝气进进出出,无碍健康。疝气突出后,只要用手轻轻一推,或者平躺一会,疝气也就消失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哭闹、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致腹腔压力较高时,就可能发生嵌顿,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时间长了会造成疝囊内肠管的缺血性坏死,甚至发生肠穿孔而危及生命。因此,孩子患了疝气,要尽早进行彻底治疗。


小儿疝气症状

1、疼痛是最常见的小儿疝气症状

除了这种先天性应封闭而未封的腹膜鞘状突之外,另一个构成腹股沟疝气的必要条件是腹压增大。最常见的原因是小孩因哭闹、咳嗽、排便或运动时形成腹部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网膜、卵巢或腹水被推进疝气袋内,产生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此时较大的孩子会叫痛,较小的婴幼儿则以无原因的哭闹来表现。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疝气袋内的肠水会因腹压下降而自动复位、肿块消失。

2、肿块消失也是家长需留意的小儿疝气症状

由于肿块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无经验的父母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往往在小儿科门诊接受例行的预防针注射、学校健康检查或孩子哭闹不安送急诊时才被发现。出现症状的时机视腹膜鞘状突大小而定,腹膜鞘状突较大者可能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疝气,腹膜鞘状突较小者可能等形成相通的阴囊积水或孩子较大时才产生。所以,疝气形成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小儿疝气预防措施

1、由于小儿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故应在该时期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肿,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块物,遇有疑问及时请教医生。

2、虽然患小儿疝气的较多为男孩,但女孩也会发生小儿疝气。对女孩的疝气更要提高警惕,因为常有卵巢、输卵管进入疝囊。

3、婴儿期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的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

4、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


治疗小儿疝气有两种方法

1、非手术治疗:

一般针对直径小于1.5cm的较小的脐疝,这些脐疝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小儿疝气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孩子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手术治疗:

若患儿已满2岁但小儿疝气尚未痊愈,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