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了抱不抱?一直以来你可能都做错了……

文 / 重庆12320
2018-08-22 18:09

很多妈妈应该听过“哭声免疫法”,说的是一种训练出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宝宝。这种方法遵循行为主义的逻辑,要求妈妈们“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忽略婴儿的情感需求,把婴儿像机器一样训练。

这个方法曾风靡一时,鼓吹能够培养出独立、坚强的孩子。甚至现在依然有妈妈遵循这套方法来带孩子。可这套方法的背后,是把刚出生还未建立任何逻辑思维的婴儿当作只会用哭闹换取陪伴的恶人,不给予任何回应和温暖。想想看,从刚一出生,你和宝宝的关系就是敌对的,他在你眼里就是利用哭声支配你的人,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发展的如何?宝宝会形成怎样的人格?

在我们之前的小调查里面,有接近1/4的妈妈曾经、正在或将要使用“哭声免疫法”来对待孩子。这大大出乎小编的意料之外,也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妈妈们一些参考和启发。

事实证明,被哭声免疫法训练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为什么会这样?

婴儿在出生后,有一种“全能自恋”的感觉,也就是呼奶换抱无所不能,只有妈妈全然的关注和回应才能维持这样的感觉。而当这种感觉被满足时,婴儿会发出自主的微笑,这是他长大后对生命的热情与创造力的最初的基础,他感知到这个世界是友善的,可以信赖的。

假若一出生这种感觉被破坏,那么对于他来说,妈妈是坏的,这个世界是坏的,想想看,有这样一个情感基础的婴儿,以后会以怎样的心态成长?

对于一个妈妈来说,延迟5分钟对哭闹婴儿的回应可能只是5分钟,而对于婴儿来说,这无数个5分钟积累出了巨大的恐惧和愤怒感。

01

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基因有94%与人类相同)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只提供喂食,不提供任何情感回应的小恒河猴会在遇到有危险的未知事物时表现得像精神病人一样:颤栗、吃手指、摇摆、尖叫……母爱的本质不仅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触摸、运动、玩耍。

02

德国皇帝菲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将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由护工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没有情感互动,最后这些婴儿都死掉了。“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不到一周岁就死忘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03

而担忧自己孩子母爱过度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彻底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不亲吻拥抱孩子,不轻易满足孩子”,结果是,他的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多次自杀……

04

在哈洛的另一个实验中,有情感回应抚养的小恒河猴能够在遇到新鲜事物时把“妈妈”当作安全来源,大胆触碰陌生玩具,感到危险时迅速回到“妈妈”怀抱,然后再一次去触碰玩具,循环往复,直到确定安全,这和人类的孩子一样,有了足够情感回应的妈妈,孩子才能够保持探索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

因此,独立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相反,有“安全之源”,在婴儿期得到了最够的回应、拥抱的孩子反而更愿意独立探索,培养更好的适应性。

当婴儿哭泣时,无论他/她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有需求,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于有些常常用啼哭来换取关注的婴儿,妈妈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是否在提示我们回应的不够充分或准确,是不是我们给出的回应不是婴儿想要的?而不是狠心阻断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在婴儿期间就不断体验被拒绝的感受是不是太过于残忍了呢?

所以,抚养孩子用“哭声免疫法”还是“及时的回应”,妈妈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哦

为什么我家宝宝就是比别人家的宝宝爱哭闹,特别难带?是不是我带的太娇惯?我都已经尽量在回应他了,怎么还一点都没有改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妈妈的苦恼。心灵姜汤铺将在下一期为大家分析。

你也有有关育儿观点想和大家分享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