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教授|仅仅给自闭症“去污名化”就够了吗?

文 / 河源源城区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2018-07-21 13:22

我国著名自闭症专家、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时候给自闭症“去污名化”了,“自闭症孩子的未来远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悲观。相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低功能自闭症,也可能在及时发现和科学干预下,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半数自闭患儿智力在正常范围内

“过去,当医生给孩子作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时,家长通常就当场泪崩、瘫倒在地,认为孩子的一辈子完了。现在,应该改变这个观念了。”邹小兵强调,自闭症患儿虽然行为刻板重复,兴趣狭隘、存在社交沟通缺陷,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很多孩子记忆良好,对科学、艺术等有超出寻常的自发的兴趣。“现在就有一个孩子很喜欢书法,从两岁左右就对书法有很大的兴趣,现在三岁多,书法写得像模像样的。没有人引导,完全是自发的。”

“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长处,不是每一个自闭症患儿都是很严重的。有大概50%的自闭症患儿智力都在正常范围,只是行为刻板、社交障碍,他们的未来没有那么悲观,相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就算是低功能的自闭症患儿(智力低下的),只要早发现经过干预适应能力也能逐步提高。”邹小兵说。

去污名化:非自闭“症”而是自闭“者”

邹小兵说,自闭症患者群体已经“分裂”,“把他们都说得很差不对,说都很好也不全面。”

随着“谱系”概念的提出,大约50%的轻型自闭症被诊断,“自闭症孩子的未来远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悲观。相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即使是所谓的低功能自闭症,也可能在及时发现和科学干预下,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邹小兵说,尤其那些成年后被诊断为自闭症者,“他们反对被称呼为自闭症,而认为自己是‘自闭者’,自闭者成年期成为残障更加重要的原因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的不够宽容。他们声称‘我孤独,我快乐’。”

邹小兵说,“回顾世界自闭症历史,自闭孩子拥有天才能力不低。显然,自闭症或自闭者群体已经分裂为两个集团。至少自闭症的污名化现象必须改变。”

孩子被确诊家长莫悲观大意、要帮助

邹小兵表示,数据显示,9%的自闭症儿童治疗后有最佳结果,“这还只是最保守的数据。”他提醒家长,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莫悲观、别大意、要帮助”。

邹小兵说,数据显示,9%的自闭症儿童治疗后有最佳结果,这些孩子并不是在偶然间轻易地突破自己的自闭症特质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接受了科学的早期干预。邹小兵说,其实这只是保守的数据,讲的是更早时期被诊断自闭症的儿童情况。

邹小兵提醒,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无需过度悲观,但一定不可大意。“我们作为发育行为儿科学专业人员,坚持‘捍卫儿童与众不同的权利’,但也强调对存在各类能力障碍和困难儿童的全面认识和帮助,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儿童都有最佳结果。”

反对打营养针吃补脑药等侵入性疗法

邹小兵表示,目前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提倡自然的、家庭的、游戏的、生活化的,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以社交为中心的行为干预,“但反对打营养针吃补脑药等侵入性的疗法,不要给孩子服用没有得到科学验证的药物,希望家长慎之又慎,不要花了钱,又耽误了时间,伤害了孩子的身体。”

此外,邹小兵说,家长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沟通和干预办法,是使孩子总处在一个与人“互动”的环境中,不使孩子处于一个单独玩耍的状态。同时希望家长接受自闭症知识的宣教,减少恐惧,以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干预。

专家提醒:自闭症孩子有哪些早期症状?

邹小兵说,如果1岁及以上的孩子,出现“5不”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

包括:不(少)看、不(少)应、不(少)指、不(少)说、不(少)当。

如果孩子同时出现5“不”中的情况,建议家长咨询医生,进行筛查。

文章来源: 金羊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