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一家三人被虫咬,两人不治身亡,蜱虫病进入高发期!

文 / 世纪凯歌健康
2018-07-17 22:07

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喜欢去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时要警惕一种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

前段时间,「一家三人被虫咬伤,两人不治身亡」的新闻被爆转,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江苏宋先生的小舅和岳母,先后被同一种虫子咬伤,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病重不治。

悲痛欲绝的宋先生在为家人办丧事的时候,也被这种虫子叮咬,出现高烧、头晕、神志不清,所幸及时就医,才转危为安。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它——蜱虫!

​ 夏季户外杀手——蜱虫

蜱虫在夏季活动频繁,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有的还会藏在人或动物的毛发中。

蜱虫体型很小,大概绿豆这么大,但吸血之后会明显胀大。

夏天人们穿着清凉皮肤裸露在外,户外活动增多,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蜱虫给「盯上」。

相对于成人,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们,则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网上搜一搜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的新闻接连发生。

上周,杭州一个 2 岁的孩子被蜱虫叮咬,吸血的蜱虫身子都钻进了孩子脚趾,仅剩虫子的脚还露在皮肤外面。

上个月,一个 4 岁孩子外出回家后,后脑勺也被蜱虫叮咬,医生费了好大一番劲儿才夹出来。

被蜱虫叮咬后,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病情极为凶险!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蜱虫最大的特性就是会钻进皮肤吸血,可能在吸血的时候将病毒注入到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少数情况下还会导致死亡。

国外一个小女孩,前段时间因为蜱虫导致瘫痪。

每年夏季都是蜱虫的活跃期,在树林中晨练、户外游玩时都要加以注意。

蜱虫身上携带的病原容易引起疾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 83 种病毒性、 31 种细菌性和 32 种原虫性疾病。

被蜱虫叮咬后,表现主要是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病情极为凶险!

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它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取出,轻者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被蜱虫叮咬为何会致命?

2010年河南、湖北、安徽和山东曾发生数起致人死亡的蜱虫叮咬事件,经过一番很艰难的研究,罪魁祸首最终锁定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而由这种病毒导致的疾病被暂时定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卫生部随即在2010年的9月29日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防治指南(2010版)》。

根据这个指南的介绍,这种疾病的典型特征是38摄氏度以上,甚至高达40摄氏度的高热,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和腹泻。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而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

有潜伏期,一旦发病很凶险

这个病初期有点像流感,病人会高烧不退,很容易被误诊。除了发烧,还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常规检测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式下降。

被蜱虫叮咬后,最短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

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这种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险,其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时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发现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当身边出现了蜱虫的踪迹,我们该怎么办呢?注意:千万不能拍!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被拔除,如果处理不当,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起发炎甚至感染。

外出回家后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虫在叮咬。

因为蜱的唾液里的一些成分可以让你感觉不到疼痛。研究发现,蜱携带的那些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在蜱叮咬在人身上超过24小时后传播给人的,如果在24小时内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蜱传病的机会。

被蜱虫咬伤后,用尖头镊子将其拔出的示意图。

注意不要左右摇动。

  • 一旦发现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

  • 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卫生部发布的《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中提到可用酒精或者烟头刺激叮咬的蜱使其退出皮肤。但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却不建议这样做。

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建议直接请医生处理。

另外,被蜱虫叮咬后,如果有携带疾病,潜伏期可长达 1 个月,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没有高烧不适等症状,一旦不对劲,就赶紧去医院检查。

户外玩耍,五个防护要做好

1. 全身武装

如果需要去树林或野外游玩时,最好穿上浅色、防护性衣物,如长裤、长袖上衣、长筒袜子等,同时要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颈部围上白毛巾。头部也可带上帽子,防止头部被叮咬。

2. 涂驱虫产品

根据美国儿童协会和美国环保署的意见,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三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

3. 游玩耍后全身体检 + 清洁

户外活动完回家后,重点检查孩子的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头发里面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小红点、肿包等。

4. 尽量远离「是非地」

到野外游玩时,别去尚未开发好的风景区,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即便要去,也要做好防护,尽量不要长时间逗留。

5. 给宠物定期除虫

蜱虫不仅会叮咬人,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在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不要和不干净的动物亲密接触,给宠物定期除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