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酸!扬州16岁白血病孤儿:活着很难,但是真的不想死
“我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参加高考,还要上学,还要照顾奶奶……”7月13日晚,一名宝应中学生的求助在扬州人的朋友圈“接力”转发。
他叫夏永念,今年16岁,几天前被确诊为白血病,一度想放弃治疗,在抚养他的奶奶的劝说下,勉强同意住院治疗。宝应画川中学附近的一处民房,夏永念从上初中开始和奶奶租住在这里。
与其他从农村进城的“陪读妈妈”不一样,“陪读”夏永念的是他的奶奶。老人今年已经84岁高龄。简陋的出租屋,10多个平方,每月300元租的,小夏和奶奶在这里已近住了5年。
房子被隔成了两间,奶奶住一间,小夏一间。前几年,在县城读高中的小夏的哥哥也住在这里,哥哥一间,小夏和奶奶挤一间。哥哥去外地上大学,他和奶奶住的才宽敞一些。
“一张床,两个被窝,冬天在两个被窝上再加盖一床被子。”奶奶说,虽然条件差一点,但小孙子和她很亲,也很听她话。
小夏出生没几天,他的爸爸因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七八个月后,他的妈妈也离家出走了,将他丢给了奶奶。10多年来,还活在世上的妈妈只是一个称谓,小夏和哥哥与法律意义上的孤儿无异。小夏的爷爷奶奶,两位坚强的老人。彼时,年近七旬的老夫妻俩,强忍着丧子之痛,决心将一个正呀呀牙牙学语、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养大。
兄弟俩上中学以后,奶奶从广洋湖镇西溪村来到城里,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洗衣、做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哥哥高考那年,爷爷去世了,照顾他们的任务随后由奶奶一个人担着。
小夏的奶奶心想,再坚持三年,到小孙子上大学就好了,自己也快90了,可以安享晚年了。噩运毫无征兆地降临。
一个月前,夏永念从学校下晚课回家,发热、没胃口,奶奶以为他感冒了。夜里十点多,小夏的奶奶摸黑去小诊所找医生。医生下班了,奶奶又敲开邻居家的门找来退烧药,看着他吃下药并退了热才睡下。
第二天烧虽退了,但小夏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奶奶坚持让小夏请假,带他到了宝应县人医做检查。当天下午,独自一人到医院拿化验报告的小夏拨通了在家等结果的奶奶的电话。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奶奶一再追问,他才说出了病情。
“拿到化验单,他就手机上网查了。电话里跟我说,得了这个病很有可能人财两空,不看了。”小夏的奶奶说,她怎么劝孩子都没有用。
奶奶和小夏再见面时,抱头痛哭。奶奶说,她感觉后悔,甚至内疚于过去随孙子挑食而没当回事。她本来想着自己身体不能出意外,帮到孩子上大学就好了,却没想到孩子得了这么重的病。
不甘心接受现实,奶奶想着带孙到扬州大医院再看一看,盼着之前的诊断是错的。然而,残酷的现实还是残忍地摆在了老人的面前:医院进一步确诊了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顾不上“天塌下来”,一边劝说坚持上完十几天课再看病的孙子尽快住院治疗,一边召集其他子女回老家商议,还四处奔波为接下来的治疗费用想办法。
担心影响孩子的情绪,奶奶只敢背着小孙子偷偷流泪。说服了小夏看病,却很快被治疗费用难住了。她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天文数字:预计30万左右的化疗费用,以及100万左右的骨髓移植费用。而且,治疗开始以后,“钱不能断”。
奶奶没有收入,需要子女们赡养,两个孙子这些年的生活和学习也是靠“低保”以及伯伯、姑姑们的救济。这笔“天文数字”从哪里来?
子女们让老人宽心,说钱的事由他们去想办法,但她知道子女们的“家底子”,还是急的团团转。
苏北医院血液科病房,小夏刚做完第一次化疗。奶奶坐立不安,时而坐在病床边盯着,时而步履蹒跚地走出病房到电梯口听子女们打筹钱电话。她耳朵听力不好,加上着急,一句话有时要说上几遍。
7月13日晚,网络筹款开始。网友们纷纷慷慨解囊,10多个小时筹集到了30万爱心款。但随后几天,筹款的速度明显放慢……“白血病我要战胜你!我想要活下去!” 小夏在求助中写道。
小夏的奶奶以前没听说过这个病,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她知道小孙子现在比什么时候都需要她。她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帮她们。最近《我不是药神》很火,很多人因为这部电影,更多了解到白血病人的生存状态。
日前推送的《摧毁一个中产家庭有多容易》,则是从另一个视角,讲了白血病人所在家庭的变化:不是谁都看得起白血病;不是所有病人都吃得起“神药”;病人要挺过一次接一次的化疗;骨髓移植不是“移植骨髓”那么简单
……
这其中,无论哪一项,对于吃低保的小夏、没有收入来源的奶奶,都是无法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