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浙江疾控在《柳叶刀》解读猩红热涌现现象

文 / 浙医在线
2018-06-22 20:07

2008年以来,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猩红热发病明显上升,尤其是英国,达到了近五十年来最高流行水平。我国自2011年以来,猩红热发病也明显上升,但是高发的原因不清楚。

为进一步探索猩红热涌现的原因,浙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刘社兰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和中山大学、台湾中研院、中科院微生物所、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密切合作,并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权威杂志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叶刀传染病)发表重要研究论文《Resurgence of scarlet fever in China: a 13-year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study》(中国猩红热涌现:基于13年人群监测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2004-2016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2011年涌现前后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

比较了我国与其他猩红热涌现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异同。研究发现:中国的猩红热在2011年后发病虽然明显增多,但是疾病的流行特征及严重性并无明显改变。

「重大突破」浙江疾控在《柳叶刀》解读猩红热涌现现象

我国猩红热的关键流行特征

2004-2016年猩红热年平均发病率为2.9/10万;其中2011年涌现后猩红热年平均发病率比之前上升了2倍;病例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主要感染人群是3-6岁学龄前儿童;每年有2个流行高峰,分别是5-6月和11-12月。我国猩红热的感染人群分布特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致,均见于学龄前儿童。

但是季节性波动与欧洲的英国、波兰等国家不同,这可能与寒暑假的开始与持续时间有关。尽管2011年后我国猩红热持续上升,但是流行幅度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也低于英国和韩国等国家。

研究还发现:2011年猩红热涌现后,疾病严重程度并没有增加,大部分以轻症感染为主,重症或死亡病例极少。

经过分析和讨论,研究团队认为2011年后我国猩红热涌现有三方面可能原因:链球菌的基因型从单一型向多型别的转变、易感儿童增加、疾病流行的循环周期等。

如何应对?

面对猩红热涌现的潜在危胁,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和广覆盖的疾病监测、应急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与早处理,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研究也提示,未来需要特别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缺勤和症状监测体系,这将有利于学校猩红热暴发的早期发现及预测预警。

(原文出处:https://www.ncbi.nlm.nih.gov/p...)

小知识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能出现关节、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猩红热在我国南方少,北方多;冬春季多,夏秋季少。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偶可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特异性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1天后发热消退,皮疹很快消失。治疗需足量使用青霉素10天,也可选用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氯霉素等。

猩红热防控措施

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

1及时就医

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2治疗和隔离患者

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带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完毕的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

3通风和消毒

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帕毛巾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居家环境需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1-2小时。

4加强学校卫生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疑似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保证教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钟。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

来源:省疾控中心传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