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岁孩子突然长个儿要注意了!有可能为性早熟
每年夏季都是性早熟就诊高峰。性早熟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探索性发育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儿童内分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6月12日,有关"性早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专家表示:性早熟是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病,目前发病呈上升趋势,深入了解儿童青春期启动及性发育的机制,有助于明确性早熟及性发育相关疾病的病因,并进一步优化临床的个体化诊断流程。
儿童性早熟先看“年龄范围”
八九岁就来月经、长乳房的小姑娘;十几岁已经有胡茬的小男孩。对于孩子过早的发育,很多家长都甚感焦虑和不知所措:会不会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有一个年龄限定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嫔教授介绍,一般是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比如乳房发育、月经初潮、阴毛胡须发育、突然长个子等等,才能纳入性早熟诊断的年龄界限,一旦超出这个年龄,就不属于性早熟诊断范围。
在这个年龄界定基础上,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及早察觉孩子的性早熟。首先,家长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直观地发现他/她是否出现第二性征;其次,八九岁的孩子在短时间内突然长高,比如一个月突然增高了1厘米,那么家长就要引起注意;此外,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性格上的变化,孩子会由于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会产生不安情绪。
判断性早熟学会分“真假”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儿童性早熟还有“真假”之分。李嫔教授解释说,人体内控制生殖系统发育的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如果是性腺轴提前启动,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导致的性早熟,则被称为“真性性早熟”,也叫做中枢性性早熟,属于临床常见的儿童内分泌疾患,发病率约为1/5000~1/10000。主要表现为性发育过早,骨骼成熟较快,导致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假性性早熟是源于外界原因引起的体内雌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故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但不具有完整的性发育程序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性征提前出现”或是“骨龄提前”,只是说明性激素水平增高已有一段时间,并非是诊断性早熟的特异性指标,病程短和发育进程慢的患儿可能骨龄超前不明显。李嫔教授表示,判定“真假”性早熟需要在医院进行相关激素检查,同时还要结合患儿性发育状态、性征进展情况、身高和骨龄的变化、B超等结果,由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家长应带孩子尽快就诊,不要自行诊断而延误病情。
心理治疗别忽视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患病率为0.43%,以此推算,全国范围内约有53万患儿。性早熟的治疗目的是以改善患儿的成年期身高为核心,尤其是 7岁以下性早熟儿童治疗后对身高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性早熟治疗中,如何既做到规范化又实现个体化,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李嫔教授强调,对于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样的个体化方案在相关指南上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每个专家都可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集思广益,把更规范的治疗建议传递给更多临床医生。
在治疗药物方面,目前国际上唯一通过临床试验认可的只有长效的GnRH类似物(如亮丙瑞林等)。这是一种人体下丘脑激素的类似产物,一般需要皮下注射而不是口服给药,大约每4周注射一次。治疗剂量根据儿童的身高来进行计算,根据治疗后的性激素、骨龄变化来进行调整剂量,为改善成年身高,GnRH类似物一般至少需要连续治疗两年以上。
此外,心理治疗和疏导也要同步进行。“性早熟的孩子因身体变化,心智也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可能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发生早恋、早孕、性犯罪风险也会增大。”李嫔教授提醒说,家长和老师应留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和不安,做他们的心理辅导员,帮助孩子建立对性发育的正确认识,避免自卑、焦虑等情绪出现。
性教育是儿童的“必修课”
发病机制问题一直是性早熟领域的难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炜教授表示,决定青春期启动时间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表观遗传学因素,国外多项研究显示,一些分子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变化都参与了性腺轴的启动,这些研究结果将推动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青春期提前启动病因学的研究,给儿科内分泌专家带来了新的思路及研究方向。
在医学专家推动专业发展的同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李嫔教授进一步给出了一些生活小贴士:儿童在饮食上应尽量避免含有激素的食物及一些所谓的滋补食品,尽量减少高热量食物、反季果蔬等;在起居上,孩子睡眠期间不宜开夜灯,对于看电视、用电脑等需节制。同时要注意避免让孩子接触带性暗示的影视或话语,营造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还要加强孩子锻炼儿童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这方面女童高于男童。
文:陈青
编辑:沈湫莎
责编: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