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你真的相信孩子吗?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你真的相信孩子吗?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孩子0-6岁时,你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那么他成为天才的可能性就是80%;如果在孩子6-12岁的时候你还这么坚定地认为,那么他成为天才的可能性几乎是100%!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力量。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历练,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成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2005年,福布斯杂志评选150年来最伟大的20位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名列榜首。他是谁?在体育史上,有一个经典的"1英里4分钟"的故事:
自古希腊设立"一英里"赛跑项目以来,没有人在4分钟内跑完,甚至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没能突破。
于是所有运动专家用各种理论证明出:1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近2000年来,人们一直相信这个极限。但是,20世纪中期,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罗杰·班尼斯特不相信这个极限。他是个跑步爱好者,1英里的最好成绩是4分10秒,已经非常好了。他刻苦训练,把成绩提高到4分2秒,然后发现成绩似乎无法再提高了。但他仍旧采用科学的方法刻苦训练,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出了3分59秒4的成绩,突破了四分钟。六周之后,美国有另一个人跑出了3分57秒。第二年,跑进4分钟的共有37人,再过一年突破的人数超过300人。这个案例说明成功最大的障碍,在于人的脑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神圣庄严
孩子丰富宝贵的想象力成人并不具备,所以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在撒谎、胡闹或者不靠谱。其实,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如此神圣庄严和绚烂多彩。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影响深刻:
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带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叫@极乐 的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说自己怕鬼,吓得晚上都不敢睡觉。妈妈再三和她强调,世界上不可能有鬼,让她别瞎想了。孩子只好向爸爸倾诉。于是爸爸问她,鬼长什么样?
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头他就不见了。
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孩子在路上经常看到鬼。接下来,每天放学爸爸都悄悄跟着孩子,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样。结果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尾随自己家孩子。
爸爸立马报了警,妈妈得知后,后怕不已,庆幸爸爸听了孩子的“胡话”,让孩子安然无恙。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强调我是大人,小孩子你就得听我,我知道的比你多,我当然是对的。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大人的认知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孩子只不过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标准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难道有错么?
父母不可能做孩子的神,替孩子做一切正确的决定,只能尽力激发孩子
人类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是如此的自大,父母以为自己可以充当孩子的神。看看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在讨论什么:
“生命是时间创造的。”
“尊重是不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高。”
“嘲笑是拿自己的优点去衡量他人的缺点。”
“信念是无论胜败,坚持就行。”
“道德是展示自己文明的方式。”
“时间就像人类的食物,当食物吃完了,生命就结束了。”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未来有影响,因为一个人的童年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你知道孩子们在讨论什么?——父母不是孩子的神
——以上都是十一、二岁小孩说的话,父母们想想自己小时候是否也曾有这样的状态?与其让自己充当孩子的神,不如激发孩子自己内在的神性。
来源:懂儿方知如何爱
文:贝贝妈妈
作者单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
图:米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