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发布,特别提到这种情况家长也要警惕!
5月中下旬,
正值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新版指南中写道:“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家长们快来了解这个疾病的真相吧,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防病!
今年流行强度或高于去年
提起手足口病,家长们都很担心。此病全年均可发作,但好发于夏秋季节,托幼机构为重灾区。此前有报道显示,天津在六七月份可能会出现疫情高峰。
这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传染性很强,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此病发病前孩子有接触史,潜伏期一般2-7天。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红疹及小泡样损害,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报道显示,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呈现一定周期性变化的特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测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可能高于2017年。
据介绍,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7-10天可痊愈。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是预防关键。
出疹不是唯一判断标准
很多家长一提到手足口病,首先想到的症状是孩子高烧不退、手足出疹。其实,这种认识不全面,可能导致一部分患儿被漏诊。
如果已经被确诊为手足口病,也不必太紧张。新版指南中指出,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但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坐不稳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此外,新版指南指出: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孩子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也提示其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如果孩子没有出现前面提到的这些危险信号,那么门诊治疗即可,同时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好习惯是防病的关键
专家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定期清洁消毒。
需要提醒的是,隐性感染者也是主要传染源。如大人和一些抵抗力强的孩子,虽然感染了病毒,但没有发病,却具有传染性。所以,家长最好少带抵抗力差的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另外,当前温度下暴晒很难杀灭肠道病毒。所以,家里的玩具、衣物等,可选择含氯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专家特别指出,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A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建议尽早接种,适龄接种儿童为6月龄-5岁,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特
别
提
醒
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疾控中心历年监测发现,每年4至11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重症及死亡病例中,EV71病毒是主要病原体。今年以来监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的比重呈上升态势,因此对于5岁以下儿童,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接种EV71疫苗。
来自 | 北京日报、大江晚报
图片 | 新华社资料图
新媒体编辑 | 张昭
您 可 能 错 过 了 这 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