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宝宝老揉眼睛,5大原因排查,第5点要重视!

文 / 北京东区儿童医院
2018-05-11 21:02

看到宝宝不停的揉眼睛,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宝宝瞌睡了,想要睡觉。其实,宝宝经常揉眼睛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多数家长由于认识不全面,往往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因素。

1、犯困

犯困的确是宝宝常揉眼睛的一大原因。很多宝宝在犯困时,总会做出揉眼睛这个动作,不过不会很频繁,并且还伴有打哈欠等其它犯困表现,醒来后这一动作会自动消失。

2、眼疾

宝宝天性好动,又不懂得保护自己,再加上他们抵抗力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很容易接触到细菌或被感染。如果宝宝很喜欢揉眼睛,不排除眼部感染或有炎症的可能,因为会痒,所以才会不停的去揉眼睛。另外,你还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来判断宝宝是否得了眼疾:当眼部存在炎症时,眼白部分会呈现粉红色,分泌物也会增多。这种情况,要考虑带宝宝上医院。

3、近视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丢给宝宝一部手机或pad让他们自己去玩,从而加剧了宝宝患上近视的可能。当宝宝因为出现早期近视而看不清远处物体时,他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去揉眼睛,这个动作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去看清楚物体。你也可以注意宝宝平时的用眼行为,是不是喜欢把玩具靠近眼前,是不是总想靠近电视,如果出现这种问题,就需要带宝宝去检查视力了。

4、有异物

当有灰尘或细小的微粒掉入宝宝眼睛时,他也会不停的去揉眼睛,因为异物进入眼睛后,会产生不适感。妈妈可以先将手洗净,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宝的上眼皮,向前提起,然后向宝宝眼内轻吹,刺激眼睛分泌泪水,将异物冲出,注意帮宝宝做好眼部卫生。

5、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是由于眼睛的结膜接触过敏原,引起的结膜过敏反应。由于儿童的结膜通透性强,接触到过敏原后更易出现炎症,所以相较成人,过敏性结膜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更高,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小朋友。

主要症状是眼睛发红、发痒

患病的宝宝通常会觉得眼睛很痒,结膜有明显充血、水肿,严重者会流泪、畏光,有时还会有白色分泌物(眼屎),有时发生眼睑水肿,并发轻度角膜炎。还可能伴发鼻部症状,如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受个体的免疫调控机制、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参与反应的各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不同个体的具体反应严重程度也会不同。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更甚

由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过敏原存在,所以过敏性结膜炎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由于春天粉尘增多,加上天气多风容易扩散,所以发病率相对更高。

不同月份的常见过敏原如下:

▶3-5月:花粉、柳絮、草粉等。

▶6-8月:霉菌类、消毒剂等。

▶9-12月:秋季枯草、树叶、芦苇、绿植以及干冷空气等。

▶12月-次年2月:雾霾、冷空气、汽车尾气等。

▶全年均有:尘螨类以及粉尘类。

宝宝一旦中招,妈妈注意这6点

一旦宝宝患了过敏性结膜炎,妈妈也不必太紧张,许多过敏性结膜炎有自限性,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和避免发生后遗症,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别自己乱用药。过敏性结膜炎是过敏引起的,抗病毒眼药水或抗生素对其无效,甚至可能因为长期错误用药导致其他眼病的出现,父母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给宝宝用药。

②及时就医,找出并切断过敏原。 因为不同过敏原引起的结膜炎要用不同的药物,所以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尽快找出宝宝过敏的原因,对症下药。

③不要让宝宝用手揉眼睛。尽管过敏性结膜炎不传染,也应避免揉眼,以防造成结膜水肿或发展为细菌、病毒性结膜炎。如果宝宝实在痒得难受,可以用消毒纱布帮他擦一擦。

④用冷敷缓解不适。用凉毛巾或冷水袋给宝宝做眼部冷敷,也是缓解宝宝眼部不适的好办法。

⑤减少眼睛刺激。如果宝宝的眼睛出现畏光症状,外出时可以给宝宝戴上太阳镜以减少刺激。

⑥理性看待抗生素。如果宝宝患过敏性性结膜炎合并眼部细菌感染,需局部用抗生素治疗,家长不要一味抗拒。

预防重点是避开过敏原

尽量避免宝宝接触过敏原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①春季花粉浓度增加,带宝宝外出时尽量远离花草丛。

②污染的空气也是导致过敏性结膜炎的元凶,所以雾霾天气或风大的日子尽量不要带宝宝外出。

③尘螨也会引发过敏,因此保持居室环境卫生也很重要,平时多开窗通风,勤晒被褥。

④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给宝宝吃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牛羊肉等“发物”。

⑤宝宝添加新辅食时最容易发生过敏,添加时最好从少量和单一品种开始,并且第一次吃过后,观察1~2天,没有过敏反应再继续。

易反复的宝宝应对2大关键

有的宝宝过敏性结膜炎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治愈,可能是没有查出确切的过敏原,或者是过敏原种类较多,很难全面防范。应对这类情况,需要做到内、外兼顾:

● 改善外部环境:改善生活环境。特别要注重空气质量,以整体减轻过敏原的不良影响。

● 增强自身体质:因为身体健康状态的改善,能使身体对抗过敏发作的潜能提高,并减少、减缓过敏发作。所以照顾这类宝宝,要注意做到营养均衡、作息规律,还要引导宝宝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