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15字诀”严防宝宝中招
齐鲁网4月10日讯 进入4月,天气逐渐转热,又将进入手足口的高发期。
根据往年规律,每年3月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出现上升,4~7月会迎来第一个发病高峰。对此,建议5岁以下儿童尽早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国家卫计委官网已经把手足口病的防控信息挂到了热点提示的第一位↓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一旦感染这种疾病,孩子的手脚和口腔部位会出现红色的小疱疹,除了影响孩子外貌以外,这些小疱疹还会引起孩子不适,因为疼痛甚至还会影响孩子进食活动等等。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手足口病的疱疹,并不仅限于手、足、口这三个部位。很多不典型的疱疹会出现在其他部位,如前臂、臀部、甚至脚趾甲,形态也各有不同。比如下图:
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所以在患病期间,家长要做好护理工作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很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晒衣被,远离手足口病15字诀要记牢:
吃熟食: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此外,婴幼儿食用的餐具应充分清洗、消毒。
喝开水:不要让孩子喝生水。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给宝宝勤洗手、勤剪指甲,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防止“病从口入”。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如果家长感染了病毒,自身可能不发病,但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常通风: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里要经常通风。
晒太阳:EV71病毒最怕紫外线,多晒太阳能有效消灭病毒。婴幼儿的尿布、孩子的衣被等也要及时清洗、晾晒。
预防误区
Q:禁止一切户外活动,就安全了?
A:有的妈妈也许会不让宝宝出门,一直窝在家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即使在手足口病高发季,也应该适当外出活动!即使足不出户,也不能杜绝感染。爸爸妈妈外出,照样会把公共环境里的病毒带回家,甚至传染给宝宝。而且,长期不出门活动,还会降低宝宝的免疫力,更增风险。
Q: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能终生免疫吗?
A:能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而且不同类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同一个宝宝,如果感染了不同的肠道病毒,也许就会得很多次手足口病。所以,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并不能产生终生免疫。
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万一宝宝中招,家长们也别太着急。手足口病在大多数情况下跟感冒一样,没有特效药,也不用吃抗生素、中成药、所谓的抗病毒药;如果体温太高宝宝难受,你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
患病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
饮食安排:嘴里的疱疹会让宝宝很疼,拒绝进食。妈妈可以给宝宝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咀嚼的食物,缓解不适。比如冰牛奶、冰淇淋。像热饮、酸性食物(柑橘类、番茄等)就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了。
伤口护理:手、脚长了疱疹,应保持该区域的清洁和裸露。用温水和肥皂轻柔清洗皮肤,并拍干。如果水泡破裂,可以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
这些情况要重视: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手足口病的症状都很轻,跟普通感冒差不多。但是有很小的比例会发展为重症,比如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是无法预防的,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这就是手足口病让人害怕的地方。
早期发现重症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以下,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刚发病的几天里,如果有以下症状:持续不退的高热、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睡眠过程中一惊一跳、呕吐,请不要犹豫,立即带孩子去急诊。
家有萌娃,尤其是孩子已经上了托班、幼儿园,家长们更要重视预防咯。一旦中招,很可能牵连一大波小朋友了。记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