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不熊”,也可能是多动症!

文 / 医学界儿科频道mp
2018-03-07 21:26

能聚精会神玩玩具或文文静静不吵吵,也可能是多动症。

作者|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喜大普奔地说一句:终于开学啦!

24 h×7 d地与熊孩子们“斗智斗勇”,暂时下线。然而,另一座“珠穆朗玛峰”等待父母去攀越:上学。

某天,燕小六参加闺蜜聚餐。正吧唧嘴呢,闺蜜扯扯袖子,冲她那正在包房里竞走、摊了一地风火轮却不玩的儿子,挤眉弄眼小声说:你知道多动症吗?你看看,我儿子像不?

闺蜜长长叹口气,说:

2017年9月,小B(匿名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上小学。

前两天,班主任发来一长段微信:我观察了一个学期,小B太好动了。我原先带过一个班,有个男生也是一刻不停的。后来查出是多动症。作为小B的班主任,我会再观察一下。也希望家长能配合,带孩子看看医生……

我心里一咯噔,赶紧上网查。有一个让家长打分的儿童行为量表,小B能对上好几条:

■ 常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坐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座位上的地方,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

■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难以安静地玩;

■经常忙忙碌碌,或者像一台发动机驱动着一样;

■话多,说起来没完;

■常在问题没说完时,就抢着回答;

■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

■经常打断别人,或强迫别人接受他(如插入谈话或游戏);

(注:闺蜜参考的是“多动症”常用筛查问卷SNAP-IV问卷-“多动冲动”条)

“有人说,一些老师为方便管教,会夸大孩子的活泼、好动,锅都甩给家长。你感觉呢?”闺蜜翻出两条网文,以证明自己主张有理。

“哦。医生怎么说?”

“我们没看医生……”

燕小六在心里长叹一口气。再扭头看看小B……

(只想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此刻心情: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燕小六非医学人士,不敢揣测,便指导闺蜜咨询专家。

故事暂告一段落。回到“SNAP-IV问卷”。

SNAP-IV问卷条目涵盖“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两部分多动症核心症状(下文有详述)。据说,若经常出现其中一半以上的相应表现,家长就要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幼童母亲,燕小六发现,如果不区分程度,其中很多描述确实是儿童——尤其是男童——的常见行为。

是行为量表太宽泛?是多动症比想象得多?还是我们对儿童日常行为有什么误解?

燕小六就此请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夏卫萍

人人都“多动”

夏卫萍医生介绍,多动症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下文均以ADHD指代)。

夏卫萍医生强调,ADHD的核心症状均为“非特异性症状”。也就是说,普通人群也可能体验到相应表现。

或多或少,人都会有注意分散和兴奋冲动的时候。只有当注意缺陷、多动等表现的程度和功能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不能自行缓解,才视为一种障碍。

多动vs多动症:两回事

ADHD是学龄期最为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学龄儿童中,ADHD的发生率约为5%。美国的最新数据为8%。也就是,100个孩子里,有8个可被诊断ADHD。

“活泼好动、思维跳跃、上蹿下跳,不是孩子的天性吗?怎么就病了?”燕小六(替大家)问。

夏卫萍医生指出,ADHD的“多动”,和儿童期常见的活泼、好动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不分场合、时间。

非ADHD儿童会根据时间和场合调整行为。但很多ADHD儿童是不分场合、不看时间,“混不吝”的。

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ADHD孩子依旧动静很大,如在课堂上跑动、插嘴、做鬼脸。在安静和有序轮候的活动中,TA们没耐心,随意出列、插队等。有一部分即使在看最爱的动画片、电影,也可能坐不住。

2

无目的性和建设性。

ADHD孩子的多动,是无目的、杂乱的,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东碰西碰,一件事情没做完又去换另一件。而普通的好动儿童,其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

举例来说:一个7岁小男孩在家翻箱倒柜,所有东西都摊在地上。你问他在干吗呢?孩子回答,我在找***,哪里都找不到。看上去,孩子动作多且乱,但TA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若是ADHD孩子,可能就眨眨眼,说不出子丑寅卯。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明明很安静,为啥成了多动症?

需要指出的是,ADHD孩子并非都“多动”。

夏卫萍医生解释,ADHD的核心症状包含两方面: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甚至,更多孩子表现为注意缺陷,或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同样突出。只多动、不存在注意缺陷的孩子,比较少。

“所以,有些孩子没有显著多动,但仍被诊断为ADHD,尤以女孩多见。这些孩子因为症状不显山露水,往往易临床漏诊。”

上文为大家介绍了SNAP-IV问卷-多动冲动条目。再来看看“注意缺陷”所对应的9大症状:

■ 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在做功课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

■在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力,往往有始无终;

■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显得没在听;

■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无法按时完成功课;

■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

■常回避或极其厌恶家庭作业;

■常常遗失生活必需品,如作业本书笔玩具等;

■易被外界刺激吸引;

■经常忘事(如上学时丢三落四,忘记分配的任务)。

夏卫萍医生提醒:注意缺陷是一个不起眼的症状,但其背后是儿童认知功能的损害。它会影响儿童制定计划,及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能力,对学业和适应能力会造成负面影响。

能坐定看电视、打游戏,就不是ADHD?

“我家孩子能坐定看半个小时电视,或玩1小时电脑,玩喜欢的玩具和看喜欢的课外书能坚持很长时间,这是能集中注意力吗?不是ADHD吧?”有家长问。

“这一说法不全面。”夏卫萍医生泼了盆冷水。

对孩子来说,日常要做的事,并非都是其“兴趣爱好”。对喜欢的事能集中注意,多半是被动注意。但,学习、上课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即存在注意不足,甚至是注意缺陷,也可能是ADHD。

都赖家长管教不当?

“就是儿童期暂时的行为问题,孩子长大,管教多了,就能好”——这样的观点很有市场。

不少家长在孩子被诊断ADHD后,也会主动从家庭管教方面找原因,或自责或互相指责。

真心疼这些父母们。

事实上,ADH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至今原因未明。一言以蔽之,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和脑神经递质功能不足、脑组织微损害、母孕期因素、铅中毒、营养不良、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管教不当并非其根本原因,但基于社会心理因素也属重要影响因素,改善管教方式,对ADHD孩子的好转,颇有助益。

图片说明:2012年12月10日,轩轩有多动症,注意力很难集中,身子总是乱动。母亲袁建芝不得不抱着儿子上课。 / 视觉中国

幼时不干预,终身受影响、全家受累

夏卫萍医生表示,ADHD的负面影响可能延续终身。

幼时:影响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导致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

进展:造成低成就和低自尊;

成人:对部分人会造成终身性影响,症状和功能损害会持续至成人期。

有研究发现,未经干预的ADHD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有近70%的人仍存在不同水平的相应症状,无法有效工作、学习。情绪管理、人际适应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有30%的人在成年后,仍有明显症状和功能损害,内心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对亲密关系、工作等,都无法坚持或胜任。

此外,ADHD对父母、家庭,也是严峻挑战。儿童长时间学业不佳、情绪和行为难于管束,可能会损害甚至瓦解父母的教养功能,对夫妻关系甚至大家庭的稳定和谐,都是重大冲击。

“若孩子的学习、行为自控、亲子关系、人际适应等因ADHD受到显著影响,应及时就诊评估和干预。经有效干预后,其行为表现能达到与能力匹配的水平。”夏卫萍医生介绍。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老师的判断,靠谱吗?

关于老师们对孩子在校表现的描述、判断,夏卫萍医生形容之“很重要”。

第一,判断ADHD,应基于和同龄儿童的对比。老师们是基于同班儿童的客观横向比较,其描述有较大参考价值。很多儿童心理行为量表分教师版和家长版,在评估中,老师及学校反映信息有相当的价值。

第二,较多ADHD孩子容易“人来疯”。人一多,就易兴奋,行为失控。但在一对一情况下,比如在家由父母管教和指导时,表现明显优于在集体生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表现尚可,但老师却容易觉出不对劲。

因此,儿童心理医生在收集病史和临床评估时,会认真地同时评估老师和家长的反馈。

夏卫萍医生介绍,ADHD的诊断,多根据权威和通用的诊断系统进行。目前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较为常用,确诊需要详尽收集病史和进行缜密全面的临床评估。ADHD是常见的学龄期心理行为障碍,如今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相关问题,也日渐引起重视。若上小学前,孩子表现出ADHD倾向,可以行为干预,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龄前儿童脑发育可塑性较大,及早接受行为调整,可带来较好的效果。药物治疗多适用于6岁以上ADHD儿童。

“要提醒大家,学业不佳并非判断ADHD的核心标准。学业成绩受到包括注意水平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老师和家长不应根据成绩好坏,轻易下定论。临床诊断的事还是交给医生吧。”夏卫萍医生强调。

资料来源:

https://academic.oup.com/ije/article/43/2/434/679550

http://www.myadhd.com/snap-iv-6160-18sampl.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2fcf20e283d049649a665843.html

http://wyy91.blog.sohu.com/116653413.html

(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88-91页

专家简介

夏卫萍

主治医师,就职于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历,擅长儿童及成人心理行为问题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