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治疗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文 / 岭南药学
2018-03-02 09:04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赵华

在早上交班时,发现30床小彤确诊为川崎病,药师查看了小彤的治疗方案,在床旁为小彤的父亲做了用药教育,小彤的父亲说:川崎病的用药需要注意这么多啊,您不说,我们还真的不会留意,谢谢!

各位家长可能对川崎病比较陌生,今天和大家一起了解下川崎病和川崎病用药哪些事儿!

一、 川崎病是什么?

这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治疗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是一种病因未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主要累及冠状动脉。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非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其他症状主要包括心脏损害,急性期患儿超声心动图半数可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等表现。

二、川崎病怎么用药?

川崎病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合并冠脉瘤患儿的恢复期治疗及随访。

(一)治疗药物

1、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又称丙种球蛋白,已经证实早期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降低冠状动并发症发生率,用法为单剂2g/kg,10-12小时输入,建议用药时间为发病后5-10天内。5天内用药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几率更高,10天后冠脉瘤发生率增加[1]。丙种球蛋白使用后,发热和其它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2天内迅速恢复。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治疗

对治疗无反应定义为在发病10天内接受丙种球蛋白等标准治疗48小时后,发热仍不消退(体温≥38.5℃)或者热退2-7天后再次发热并伴有至少1项川崎病主要临床特征。可再次使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仍无反应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等治疗[1]。

不良反应:

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中约3%出现副作用,少数有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11个月内不宜给孩子接种麻疹、水痘疫苗[2],因丙种球蛋白可干扰注射活疫苗的免疫应答,影响接种效果。

2、阿司匹林

是川崎病治疗的基础药物,具有大剂量抗炎和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的治疗作用

在川崎病急性期,国外通常以阿司匹林大剂量[80-100mg/kg/天],而我国以中等剂量[30-50mg/kg/天],分2、3次服用。热退48-72 小时后调整为小剂量阿司匹林(3-5mg/kg/天)继续治疗。

疗程上,无冠状动脉并发症者服用6-8周,已累及冠状动脉的应用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3]。

注意事项

1)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如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严重的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等表现。

2)在应用阿司匹林同时不能应用布洛芬及其类似物,同时应用这2种药物可导致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两药合用时,布洛芬可使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受限。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4]。患儿在服用药物期间如有发热,不应使用布洛芬及其类似药物,如需使用,布洛芬应在阿司匹林之后30分钟或者之前8小时服用,以避免影响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

3)在感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时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发生瑞夷综合征,表现为使用阿司匹林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烦躁不安等表现,此种情况虽然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因此当患儿患这2种疾病时,建议换用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

4)有哮喘病史的患儿,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谨慎,警惕可能发生阿司匹林哮喘(于用药后数分钟后发生发生呼吸困难、喘息)。

5)有蚕豆病的患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防止发生溶血反应,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

3、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的二线治疗,因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司匹林使用,可增加胃粘膜的损害,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使用时需注意观察。

(二) 恢复期治疗和随访

1、无冠状动脉异常:恢复期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小板、血沉恢复正常,一般在发病后8-12周停用该药物。在此后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

2、小型单发冠状动脉瘤: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直到动脉瘤消退或更长。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改用双嘧达莫每日3-6mg/kg,分2-3次服用。此后每年需检查心脏情况,如超声心动图或运动试验提示心肌缺血,应做冠状动脉造影。

3、有多发或较大冠状动脉瘤:应无限期服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需定期检查心脏情况。

4、冠状动脉巨大瘤:易形成血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需加用口服华法林,监测血药浓度和凝血时间,保持INR 1.5-2.0。

相信经过上述介绍,各位家长对川崎病的治疗和用药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了用药安全,做到宝宝用药,妈妈放心。

一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罗崇彬

二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增城院区 戴素娟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增城院区 邹海娟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