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调整——教会孩子“消愁”

文 / 海英博士-儿童心理
2018-02-09 21:43

2017有首歌很流行,叫:

「消愁」

大人的世界里总有许多烦恼和焦虑

压力与负担

为了生活负重前行

坏情绪涌上来的时候想去喝酒

或是找老友去说一说

可是孩子们如何消愁呢?

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的情绪」海英博士公开课

“ 想要让孩子更快乐一些

就从教他消愁开始吧~❤️ ”

我从事了很多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孩子情商培养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面,我接触到的很多孩子往往都是非常优秀、智商很高。但是他的「情绪处理 」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往往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而失去很多朋友。或者是让自己越来越自卑,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使他本身这种高智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在我的情绪密码这本书里面就写了很多关于孩子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的内容。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强烈的情绪。这些强烈的情绪往往是围绕着愤怒。所谓的愤怒就是我们家长看到孩子平时会表现出来的发脾气、闹情绪等等。其实孩子在发脾气闹情绪背后,他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很多家长会反应「哎呀,我越来越难以,摸清楚孩子的脾气了,越来越难以跟孩子沟通了 」

/ 01

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的背后是有哪些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情况下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比如说愤怒、比如说焦虑。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在产生强烈情绪之前,有很长时间压抑情绪的过程。就是我们看到孩子开始他显得很平静,但是稍微有一点小事,却突然爆发出来,有时可能还会有过激的行为。所以家长就会觉得很迷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明明你表现得很好很平静啊,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其实孩子产生强烈情绪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我大概分成了外显内隐两种强烈情绪的表现形式。

外显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大家都有目共睹的都能看到的。

比如说孩子遇到事情哭闹、打滚、容易去打别人等。这些都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会出现的表现,他们可能会不分场合的哇地就哭了。

孩子再长大一点就会表现出来发脾气。有一种孩子是在家里发脾气,但是在外面表现得很好,也就是所谓的“窝里横”。但是在外面孩子会表现得会非常的温和。

严重一些的就是砸东西。我们看到孩子外显的这些愤怒情绪,它已经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他不会用哭这种形式,而是更多地发脾气,比如说吵架、攻击别人。那么这些是孩子表现出来的愤怒情绪。

但是在表现这些情绪的背后,我们家长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比如说接到老师通知,孩子在学校打同学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往往针对孩子“打同学”这个事情给孩子严厉的批评、惩罚。

实际上在孩子攻击行为的背后他跟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内容,往往被父母、老师给忽略了。然而这部分内容是恰恰是需要深深的去挖掘的。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跟同学发生冲突?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哪些细节让孩子的情绪爆发了?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来这些明显看得到的发脾气情况时,是很容易被家长观察到了解到的。那么后面的处理,就是等到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要跟孩子详细地去了解情况发生的原因。到底是哪些细节需要我们家长帮助孩子去处理的。

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是内隐的。内隐的情绪往往也不亚于外显的情绪强度。就是说有的孩子虽然外表上看起来只是有点伤心,有点生气,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他就不愿意表现出来,或者是外在表现不明显,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波涛汹涌的。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家长往往难以观察到捕捉到。然后也就失去了很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这样的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被父母批评或者被老师批评之后,他只是感觉到有点伤心、有点沉闷,或者是掉几滴眼泪。但是他没有过多的伤心表现,有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自己。比如说被父母批评了之后,他就不说话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跟外界交流非常少。

的孩子是生闷气。生闷气的表现就是孩子虽然不跟家长理论、争执,但是他却会在自己的本子上、桌子上狠狠地滑来滑去,或者是蒙头躺在床上谁也不理。

还有的孩子他会把这种愤怒的情绪转变成一种强烈的焦虑感。比如说有的孩子他心里经常会有这种愤怒的感觉,但是这种愤怒的情绪他又疏导不出来。当他遇到一些小事的时候,比如说身边的人讲一些自己不开心的事儿,或者是讲一些稍微有点让人害怕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容易受到刺激。

有的孩子不吵不闹,但是总是看到他身上、胳膊上会有一些伤痕,他们会用小刀铅笔等物品来划伤自己。这也是孩子内在的愤怒疏导不出去的一些表现。还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并且付诸行动,比如自杀。

当孩子有强烈的内隐情绪,家长发现时往往会措手不及。还有的孩子外在会表现的很开朗、很活泼,但是心里面却有很多不好的情绪,被隐藏起来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突然的伤害自己或者是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

所以我们从以上孩子两大类强烈情绪的表现可以看到,其实孩子的情绪波动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很大程度地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他内在自我的成长会突飞猛进,然而他和外界父母、管束自己的这些环境的冲突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强烈的情绪表现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 02

为什么孩子会有强烈的情绪?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的愤怒和不高兴呢?这也是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有家长表示我们已经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原因多种多样,很难从单一的方面来阐述清楚。我将其中原因大致归纳了一下几个情况。

第一是孩子受到了委屈,但是这个委屈有的孩子说不出来,然后他会把委屈这种情绪转化成内在愤怒,去产生攻击行为。比如说班级里你同学丢东西了,而这个孩子知道是其他的同学偷的,但是却被误会是他偷的,还受到了惩罚批评这样的不公正待遇。这个时候孩子在委屈的同时可能会爆发不好的情绪,有的是在学校就爆发,有的则是回到家里去爆发。

第二是因为在家里面受到了太多的否定,不管他做什么,总会有很多声音来指责他批评他。“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不努力学习”,种种类似的全部都是否定评价。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父母从支持方变成了孩子心中的对抗方。

第三是有的孩子会受到嘲笑。比如说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回答的不对题,那么周围的同学可能会笑出来。而这个并没有恶意的笑,却会让这个孩子感觉自己被嘲笑、被看不起。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样容易感觉到别人嘲笑他的孩子,他的内心往往是非常自卑的,需要别人的肯定与鼓励。

第四是孩子的成长受到阻碍。当一个孩子想去实现一个他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孩子想去构建一个模型,但是父母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不让他去做。孩子想跟同学出去逛街玩儿,父母又觉得他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他们对孩子的限制会比较的多,但是给孩子设置的阻碍比较多的话,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强烈的影响。

最突出的就是打游戏。孩子玩手机,时间长了,他会沉浸在里面;但是不玩手机,他又跟同学之间的交流会少很多。所以很多父母就会迷惑在这个手机使用的问题上,到底是强烈地干涉还是放任自流呢?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会在手机里面耽误功课。

了解到以上的原因后,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多一些肯定、鼓励。比如说玩儿手机的问题。就可以反复地跟孩子去沟通,去商量这个手机使用的时间。这些是家长可以做的,当然这些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实难。

有的家长反映说:“我自己改变了很多,但是为什么我的孩子却没什么变化呢?”我们要知道每个人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着独特灵魂的人。你自己的这种情绪调控方式已经基本上成型,包括在一些交流的语言上,因此很难达到对孩子特别有帮助的这种程度。

困惑也是自然的。其实解决这些困惑一方面要从家长入手,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孩子角度下手让孩子去学习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这对孩子成年之后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会有非常大的好处。从小培养起来会让孩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性格。

/ 03

孩子需要学习哪些情绪管理的方法?

首先就是要孩子能够体察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也就是我们专业上说的要学会认识情绪。我在博士研究期间主要是研究述情障碍。述情障碍说白了,就是孩子表达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困难,这个包括成年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经常会说肚子疼、脑袋疼啊,甚至因为这个无法去上学,那么这就是一个述情障碍的表现。

孩子其实是心里面有很多的负面不好的情绪,但是他自己表达不出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面对。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可能会用这种身体上不舒服的方式来逃避问题、逃避压力。

要孩子去了解自己的情绪,这在我们的情商课里面我们老师们都会带孩子进行相应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孩子们在面对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呢,他们心情会舒畅很多。尤其是那些外表上看起来开朗或者平静的孩子,但是有很多情况下难以去用言语表达自己心情的孩子。在课堂上去认识自己的情绪之后,他的心情会感觉非常的舒畅。

情绪的背后是伴随着一定的想法的。比如说面对同学的笑声呢,有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较高的孩子,自我评价还比较好的。他听到同学的笑声,会觉得是友善的。她也可以跟同学一起产生共鸣,不会觉得害羞难过。但是自尊比较低的孩子也就是自我评价比较低的孩子,他就会把同学的笑声理解为嘲笑、瞧不起,甚至觉得同学们可能是故意的。产生这样想法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往往可能会很强烈的爆发出来。

因此在调整孩子的这些想法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表达出来,在表达出来之后,我们再去帮助孩子调整,学会看待“同学们的这些笑声”。怎么去看待周围的这些批评声和压力?怎样用积极地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环境?这些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习到的东西。

我们在帮助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一方面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孩子自身也要学习到一些有用的能力,或者是从专业上给予的一些帮助。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会让孩子平稳的度过童年期。当孩子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呢,孩子会更好的去接受更大的压力,还有人际间的这种互动和挑战。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家长朋友们和孩子们都有所帮助。由于篇幅有限,如果有这方面疑问的家长可以给我们留言。

文/海英博士 编辑/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