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使用抗生素的正确时机
孩子生病是家长最着急的事,
有时免不了要用抗生素,
家长对于抗生素真的是又爱又恨。
那么,孩子生病究竟要不要吃抗生素?
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一起来看!
“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
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发炎”了,
就应该消炎,就得用抗生素。
其实发炎只是一种症状,
它并不是孩子生病的原因。
孩子生病的原因,
可能是细菌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
也可能是过敏或者内分泌的问题。
这些问题引起的疾病,都可能会有“发炎”的症状。
针对这些“发炎”的症状,我们应该使用“消炎药”,
而消炎药实际上包括三种:
第一种是抗生素,这是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的特效药物;
第二种是激素类药物,这是针对过敏或者内分泌问题引起的炎症的药物,比如宝宝湿疹严重的时候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激素类药膏。
针对湿疹,更好的办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皮肤涂抹天然无刺激的皮肤抗菌护理液(芬母皮肤抗菌液),可以有效抗菌抑菌,防止刺激性物质刺激宝宝皮肤的防御系统,有效预防湿疹还能用来保湿止痒,缓解湿疹症状,能有效防止皮肤皲裂,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可是妈妈们还是会担心,于是选择没有激素的中药,却殊不知,很多所谓的中药中却含有强效的激素,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还有一种是只能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治病的药物,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退热止痛类药物。他们都是消炎药。
这三种都是消炎药,很多人直接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是不对的,很容易造成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抗生素应用必须要有严格的适应症,专业说法就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是万万不可的,诊断需要专业儿科医生的综合判断,化验结果只作为参考。
一般来说,轻度的细菌感染人体可以抵抗,中到重度可能不能抵抗,或者会引起更严重的感染,我们就要用抗生素。
● 普通感冒 80%~90%是病毒所致,抗生素是无效的。只有当孩子的症状持续加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并发中耳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明确的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忌讳的是,一旦呼吸道发现感染,就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这样非常不利于免疫系统成熟,反而会带来损伤。
● 发烧 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病因。如果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是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更不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如果孩子因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反而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菌群失调,容易出现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
2、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而不是“贵”的
如果你怀疑细菌感染,可配合医生进行血、尿或细菌敏感性检查来确定病因。针对不同细菌感染,选用作用相对较强的抗生素,而不是最高级、最贵的抗生素。
不管孩子的症状有多相似,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重新使用以前用过的抗生素。自作主张给孩子开药的风险是,毁掉好的细菌,甚至是对免疫系统有用的细菌,而让那些耐药菌大举进犯。所以请遵医嘱,选择正确的、对症的抗生素。
3、不过量使用抗生素
有些家长认为抗生素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在给孩子用药时自行加大剂量,“重拳出击”。孩子的器官发育不成熟,滥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自身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甚至产生毒性。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还会对儿童听力造成影响,并容易引起眩晕、耳鸣,甚至导致耳聋。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小儿不宜服用。
【如果口服抗生素,这些问题都该在门诊时问清医生】:
① 多长间隔吃一次
② 该吃几天
③ 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药
④ 药吃完后是否还须返诊
输液注射抗生素的已知危害
静脉注射和口服药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几点上:
第一,输入更多的液体,包括葡萄糖、盐水或者其他的液体。在一些情况下,输入的液体就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的药物。比如,腹泻脱水的病人,或者高热的病人,不能进食的病人,休克的病人等等。这个时候静脉输液是必须的。在极端的情况下,输液不及时或者不到位是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第二,药物可以更快的到达作用部位,由于药物通过静脉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底组织,比起口服药物来说少经过消化的吸收,起效会快。所以危重的病人或者抢救时病人会接受更多的输液。
第三,某些药物由于在消化道吸收差,只能通过静脉注射到达体内。
而静脉注射的缺点有什么呢?
1、降低宝宝抵抗力
长时间的输液,宝宝身体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以至于再发生感冒发烧时,宝宝即使只是普通的鼻流清涕,也会慢慢出现发烧病症,主要就是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了。
2、普通药剂对宝宝失效
当宝宝流鼻涕、打喷嚏时,一般吃些感冒药就会好转,但是对于长期输水的宝宝,吃药都不管用了,主要是药片的药效慢,不如输液来的快,很多家长都想宝宝快些好,所以还是去输水,如此会造成了恶性循环。
3、加重肺部负担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
4、微粒污染的严重危害
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注射液经过各种途径污染后就会残留一些输液微粒, 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等, 如果处理不当时会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例如:过敏、发热等。局部反应有输液性静脉炎。输液微粒的污染病由于掩藏在其他的疾病中,很难再早期发现,且致病过程缓慢,所以会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静脉注射时,注射器的使用时间过长或受到空气细菌或操作人员的污染,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格等均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的感染。静脉输液时,微粒的污染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在一定要谨慎输液。
理性选择治疗
静脉输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人体会有很大潜在隐患,尤其是儿童,经常输液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增加。因为血管经常在输液时膨胀,久而久之管壁就会失去弹性,从而更容易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请理性选择输液,在常见病的治疗选择上将输液尽可能作为最后的选择!
生物引领生活 芬母成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