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更年期真没关系吗?真实病例带你揭开更年期高血压的面纱
一、病例简介
主诉:者女性,52岁,因发现血压升高7年,加重伴头晕半个月就诊。
现病史:患者7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血压140/90 mmHg,未予以重视。一年前出现劳累后头晕、头痛,测血压为160/100 mmHg,自服脑立清,吲达帕胺片等药,无明显缓解,服用钙拮抗剂(CCB)后面部发热,头痛。近半个月,血压波动,持续维持在160~180/100~110 mmHg,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既往有高脂血症2年,平时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史1年,饮食控制良好。2009年,因妇科肿瘤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术,2010至2011年两次行左侧乳腺手术。个人史、婚育史无特殊,否认药物过敏史,父母均患有高血压。
诊治经过:临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患者中年女性,近年来多次经历手术创伤,子宫及附件全切除,符合更年期高血压特点。予以坎地沙坦8 mg,1次/天治疗。2周后血压下降,血压在140/90 mmHg,但仍时有波动,加用比索洛尔5 mg,1次/天,治疗后血压控制平稳至120/80 mmHg。
二、更年期高血压的特征
女性高血压与更年期的相关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纵向研究中未发现确切的证据表明更年期会造成女性高血压,但在横断面调查中发现绝经后女性血压较绝经前血压有明显升高。
男性和女性的激素水平差异(雄激素、雌激素、黄体酮)是导致高血压性别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更年期是女性生理变化较为突出的一个时期,此时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是造成更年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显示,绝经期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是绝经期前女性的4倍,在校正年龄及体质指数(BMI)对血压的影响后,绝经期后高血压的患病率仍是绝经期前的2倍。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45岁以前,男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女性,而45岁以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与同等血压水平男性相比,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较快,脉压差较大,且女性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较男性显著。
研究显示,女性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在使用利尿剂后,女性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而男性则多出现尿酸增高;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发生咳嗽等不良反应及使用CCB后发生踝部水肿的比例均是女性高于男性。
三、影响更年期女性血压的因素
雌激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雌激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
雌激素的扩血管作用
雌激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故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此外,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基因表达,促进一氧化氮(NO)的产生,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这也表明eNOS可能是卵巢激素的重要靶目标;
肥胖
女性绝经期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出现内脏脂肪快速堆积现象,这种脂肪分布是高血压高危因素之一,而雌激素还具有维持胰岛素敏感性,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作用,对女性有保护作用,故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亦会减弱;
盐敏感性的变化
高血压的发生与盐敏感性密切相关,绝经期女性较同年龄男性对钠盐更敏感,有研究显示,卵巢切除女性患者的盐敏感性明显增加。
四、更年期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诊断和普通人群高血压的诊断相似,但在筛查继发性高血压时应注意女性发病率高的疾病,例如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慢性肾盂肾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此外,在诊断更年期高血压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特殊的影像及实验室检查。
更年期高血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控制体重、限盐、多摄入水果蔬菜、戒烟、限酒、增加体育活动、减轻精神压力、调整心态等。
其次是降压药物的选用,虽然目前有关降压药物的大规模试验多是以男性患者为主,但现有资料表明,无论男女都可从降压治疗中获益。
由于更年期女性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且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故首选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CCB可改善更年期女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危害,故在联合用药时可考虑选用。
尽管雌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血压,但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多呈阴性结果,从而也让人们质疑是否替代治疗可使更年期女性获益。
总体而言,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高血压激素替代治疗对血压影响不大,是否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应在评估心血管总危险因素及妇科肿瘤发生的风险后,在妇科内分泌医生专科指导下进行。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