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才不是你所谓的“接生婆”!
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在古代,助产士被称为接生婆;在现代,她们介乎产科医生和护士之间,帮助产妇安全顺利地分娩。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助产士,走近她们不平凡的工作。
采访 | 王晓倩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助产士
记者 | 小池
来源丨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开始了,你放轻松。”
下图中这张白纸上的字迹,出自一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资深助产士之手。
在大分娩室的一角,有一位孕妇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终止妊娠。特殊的是,她是一位聋哑人,无法用语音沟通,助产士只能用文字的形式和她交流。助产士将注意事项仔细写清楚,将白纸递给对方,对方点头确认无误后,医生才走近病床,开始操作。
这一幕恰好被医学界记者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在产房中,助产士的地位十分特殊,她们介乎产科医生和护士之间,以专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每一位产妇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每年的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值此新一年的节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用图片与文字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神圣的职业——助产士。
产房:一个忙而不乱的战场
虽然从脸上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但王晓倩已经是一名有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助产士了。她是一名“根正苗红”的助产士,在学校学习助产专业,毕业后进了妇产科医院,最宝贵的十年青春都是在产房里度过的。
王晓倩在产房
在谈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一职业时,她说,首先是因为助产士专业性较强,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可以当半个医生用”;其次则是因为见证生命的新生让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王晓倩将新生儿抱给病房外等待的家属
在妇产科医院,像她这样科班出身的助产士不少,但还有许多助产士是从其他科室转行而来的。王晓倩认为,培养一名能独挡一面的助产士,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对这些“转型中”的助产士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学会如何合理安排工作。
她解释说:“在综合病房,工作是按部就班完成的,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相对比较固定,但产房不一样,产房突发状况多,如果不能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就会出现有劲没地方使的情况。”
在工作站的墙壁上挂着一张产房工作情况表,目前产房有多少病人,每一位病人的入院时间、破膜时间、临产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方便助产士了解病人当下的情况。
临产室工作流程
从产妇进医院,直到生产完成,整个过程中都少不了助产士的陪伴。
她们平时工作繁忙,而且责任重大,不光要接生、做侧切,正确评估新生儿状况,关键时刻给产妇加油鼓劲,在宫缩间歇时,及时帮助产妇调节呼吸。她们在产房里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调动一切因素助产:做基础护理,在产床上喂产妇喝水,给予安慰,补充能量、为产妇擦汗,甚至还要安慰陪产的家属。在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要断脐带、称体重,擦干身体,阿氏评分,麻利地处理任何意外状况,防止他们窒息、缺氧。做完这些,还要马上处理产妇的胎盘和伤口。
一名好的助产士不光技术过硬,还必须做到临危不乱、决策果断,做事有条不紊,这样才能做好产房中的“中流砥柱”,成为一名称职的“守护天使”。
忙碌的助产士
产房的“好妈妈”,医生的好助手
俗话说,助产士是产房的妈妈,产科医生是爸爸。意思就是说,如果是顺产,一切由助产士说了算,但一旦出现意外状况时,就轮到产科医生登场了。作为产房中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的人,助产士不仅需要敏锐地发觉异常,及时上报,在医生赶到后,她们还要作为医生的“助手”,严格执行医嘱,帮助产妇转危为安。
助产士为产妇接生。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通常需要两个助产士配合,一个负责接生,一个负责护理产妇与新生儿。接生的助产士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孕妇生产,将胎儿信息及时反馈给产妇,鼓励产妇,而护理的助产士则会给产妇擦汗,喂水
产妇生产后会被推入观察室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异常后再转入病房。如果出现意外,则立即呼叫医生
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妇产科医院接收的高龄产妇越多,出现易流产、瘢痕子宫、前置胎盘的风险也随之加剧。王晓倩介绍道:“前几年,大多产妇会选择剖宫产,再来生二胎时,如果产妇自己有这个意愿,符合顺产条件,我们还是会尽量尊重她们的意愿,帮助她们做阴道试产,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她回忆道:“我刚参加工作时,宝宝刚出生那一刻总会非常激动,现在激动的感觉少了,更多的是松了口气,危险的时候终于过去了,母子都平安。”
在试产期间,助产士必须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每隔十到十五分钟监测一次胎心,并观察产妇的腹痛性质,一旦有异,立刻将其送入手术室。除了在产房为顺产的产妇接生外,当产妇送进手术室后,部分助产士还需要充当手术护士的角色,协助产科医生完成手术。
产科医生在为一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产妇做剖宫产手术,该手术风险极高,所幸最后母子平安
在医生进行手术时,助产士为刚出生的婴儿清理胎粪
王晓倩认为,一名合格的助手要做的不仅仅只有严格执行医嘱而已。助产士常年奔走于产房中,临床经验丰富,对一些年轻的产科医生来说,助产士也可以做他们的半个“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产房流程。
“我们希望每个产妇生产时都能有家属陪伴”
在上世纪70年代,助产士手中必不可少的三件宝是:消毒手套、消毒的医疗器械和听筒。她们用听筒听胎心、判断胎儿位置。而现在,随着导乐分娩模式的普及,对助产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要懂心理,会导乐,掌握基本的分娩镇痛护理,与产妇的老公协作,推广陪伴分娩。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产房,共有三间特殊诊室,可供家属陪产。但这三间诊室很少有同时开放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王晓倩十分无奈:“人手实在太紧缺了。床位与医生、助产士的配比不足,一个医生要管好几张床,在大分娩室里,几个产妇同时生产的情况也很常见。在我们医院,一个月顺产的产妇人数大概在400左右,能做到家属陪产的大约只有五分之一。如果可以,我们希望每个产妇生产时都能有家属陪伴,但现在还做不到。”
特需诊室
做了助产士,就意味着不会有正常假期。早中晚三班倒,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甚至是春节,只要是轮到她们值班,就必须要上台,王晓倩开玩笑说:“护士长最怕的就是我们请病假,本来人手就紧张,实在不能再少一个了。”
采访当天适逢王晓倩生理期,她腹部有些不适,但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奔走于病床与病床、产房与产房之间
在工作中,王晓倩有时候也会遇到产妇或家属不理解、指责甚至斥骂医护人员的情况,对此,她却表示理解:“现在来生产的八零后不少是独生女,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但来到医院,宫口全开前,一个助产士要看护好几个产妇,难免会有一些照顾不到的地方。产妇又心理脆弱,这种时候更需要家属的安慰和鼓励。”
结语:
对于许多产妇来说,产房可能是一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地方,生产后,她们早已经精疲力尽,甚至无暇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但是,在这段艰难、凶险的旅途中,始终有助产士陪伴着她们,为她们保驾护航。在实现降低儿童死亡率和改善孕产妇健康方面,助产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中国,助产士匮乏、部分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现状仍然不容忽视。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在8所重点院校开展助产士本科招生试点、制定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和组织评审,并和九个培训基地同时招收了19个省279名助产士参加首届规范化培训。此外,全国首批本科助产士专业已获教育部批准,今秋开始招生,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加紧研究初、中级助产士晋升考试的问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助产士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职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迎接新生命、保护女性与家庭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宣传科沈艳老师和助产士王晓倩老师协助本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