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脱垂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文 / 母婴成长驿站
2018-05-29 22:04

晨晨是两位孩子的妈妈,第一次顺产分娩后42天复查发现有轻度子宫脱垂,建议做盆底康复治疗2个疗程,但因为工作忙、孩子小没能坚持下来,2年后第二次怀孕8周后有一天终于自己发现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几番纠结和痛苦后决定为了腹中的孩子暂停工作,休息养胎。休息期间嘱做提肛运动每日3次,每次10到20分钟,脱垂逐渐好转,足月分娩一女婴。产后加强管理,产后42天开始盆底康复治疗。


盆腔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是由于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薄弱造成的盆腔器官下降而引发的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主要症状为阴道口组织物脱出,可伴有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女性的盆底是由肌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就像一张吊网,承托了盆腔内重要脏器(膀胱、尿道、子宫、阴道和直肠),并参与和维持这些脏器的生理功能。


盆底对盆腔脏器的支持作用就好比是一艘停泊的船,在水面漂浮,在各个方向上由绳索固定于礁石,船类同于盆腔脏器,绳索好比是结缔组织,水则是盆底肌肉形成的支持层,如果水位下降到足够低,绳索终会断裂,同理当盆底肌功能下降时,为了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结缔组织拉紧,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缔组织损伤,最终器官出现脱垂。


脱垂的发病原因:


1、妊娠期随着胎儿的长大和羊水量的增多,子宫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盆底肌肉和神经长时间受到牵拉和压迫造成盆底肌的慢性损伤。


2、 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神经被极度牵拉,甚至发生断裂。盆底脱垂随着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第二产程延长、巨大儿、器械助产等更易对盆底造成伤害。


3、年龄、激素水平的改变,年龄越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几率越高,绝经女性是盆腔器官脱垂的易患人群,约60%的严重脱垂发生于60岁以后。这是由于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盆底支持组织修复再生能力有可能降低,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加重。


4、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盆腔肿瘤、举重以及穿紧身胸衣、用力屏气等情况会导致慢性腹压增加,诱发盆腔脏器脱垂。


5、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易发生严重盆腔器官脱垂


6、研究发现BMI>30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较 BMI< 25 的女性高。


7、子宫脱垂可能与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某些遗传因素有关。


8、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可能是术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出现腰骶部经常下坠、酸、麻、痛、胀,外阴异物感时,就一定要引起重视。


脱垂的预防:


1、在分娩过程中,产妇要努力在医生指导下缩短第二产程,减少对会阴部的伤害,如遇到分娩障碍,一定要及早进行剖宫产手术。


2、婴儿的吮吸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帮助盆腔各韧带复原,有效预防子宫脱垂。产后应避免久蹲: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的发生。如有便秘,及时处理。产妇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从产后第0天开始多做提肛运动,积极锻炼骨盆,以达到快速恢复的目的。


3、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如避免排便时过分用力;避免经常负重;打喷嚏或咳嗽之前,先收缩盆底肌或坐下来咳嗽;适时减轻体重等。


4、产后42天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可早期发现盆底功能下降,及早进行盆底治疗,预防漏尿、子宫脱垂等疾病。


5、盆底肌训练可以加强薄弱的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强盆底肌支持力,改善并预防轻、中度脱垂及其相关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脱垂超出处女膜水平以外,其有效率降低。


所以为了避免盆腔器官脱垂的困扰,尽量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脱垂的治疗:


1、子宫托适应于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孕期或未生育者;POP术后复发或症状缓解不满意者。


2、盆底康复治疗能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增强盆底支持力,改善并预防盆底脱垂症状的进一步发展。治疗的方法是电刺激、触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总体有效率高达90%。


3、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还应在家坚持阴道哑铃训练或Kegel运动!


4、手术治疗包括重建手术(恢复阴道的解剖位置)和封闭性手术(将阴道管腔部分或全部关闭)。


晨晨经过2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后转为家庭KEGEL治疗,嘱保持大便通畅,少抱孩子,注意休息,严格避孕。产后6个月妇科检查子宫位置基本正常,无其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