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老一岁,女人老十岁?妇科专家总结“养巢指南”
“老”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但你可能从没想过,让你加速变老的可能是卵巢。
作为女人健康的总开关,卵巢掌控着子宫、输卵管、宫颈、阴道、外阴的休养生息,掌管着女人的青春与生育力。
不少美容院和保健会所抓住女人怕老的心理,鼓吹“卵巢保养”的功效,更是有“卵巢老一岁,女人老十岁”这样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广告词。
事实真的有这么可怕吗?怎么才能保护卵巢?《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教你在一生中持续呵护卵巢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周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 张璐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主任 魏丽惠
火箭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 丁晓萍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朱兰
卵巢对于女性至关重要
卵巢对女性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乳房、子宫,却常不被重视。
卵巢深藏盆腔,将两个大拇指并排,大约就是卵巢的大小。卵巢与子宫间隔着输卵管,但子宫的一举一动均受制于卵巢。子宫内膜每月周期性剥脱形成月经的过程,就离不开卵巢的激素调节。
女性卵巢有四个重要功能:
- 储存卵子并排卵,掌控生育功能;
- 分泌激素,管理生理周期;
- 调节内分泌,影响健康美丽;
- 保护心脑血管、骨骼健康。
作为储存卵子的“银行”,卵巢具有只取不存的特殊条款,这是因为女性的卵子从出生时,数量就已确定。如果卵巢受损,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月经紊乱,难以怀孕,甚至停经;
- 使女性提前衰老,影响性生活;
- 引发卵巢癌、卵巢囊肿、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 失眠、烦躁、痤疮、色斑、肥胖等。
5个信号提示卵巢“亮红灯”
1
怀孕困难,提示卵巢早衰
女性40岁前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更年期提前,性欲下降、难以怀孕,驼背、骨质疏松,焦虑失眠,乳房变形,闭经后出现便秘等。
2
不正常痛经,可能卵巢囊肿
不正常的痛经、下腹剧烈疼痛(尤其是月经到来的头几天)、性交疼痛、受孕困难,这4种症状均需警惕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3
慢性腹痛、腹胀,当心卵巢癌
这种腹胀伴有腰腹部疼痛,或在腹部有肿块,反复服用助消化药都无效。
若腹胀时嗳气、泛酸,且常见于饭后,服用助消化药后得到缓解,则多是消化道疾病。
4
长期长痘,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
严重青春痘、长期月经不调、身体中线部位多毛(如胡须、大腿内侧多毛)、不孕、长痤疮的年轻女性,更应及时去妇科检查。
5
月经不调,小心卵巢肿瘤
研究显示,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年轻女孩,几十年后患上卵巢癌并死亡的风险约是正常女性的两倍。
初潮早、绝经晚的女性卵巢癌风险也会更高。
6个坏习惯正在伤害卵巢
滥用紧急避孕药
紧急避孕药含有大剂量孕激素,长期服用会抑制排卵,造成月经紊乱。年轻人大量服用可能造成卵巢早衰,导致提前闭经。
此外,止痛药最好也少吃。
经常熬夜
熬夜失眠会使卵巢的激素分泌失衡,导致卵巢功能减退,引发卵巢早衰,甚至提前闭经;还会增加卵巢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风险。
过度节食
过度节食、滥用减肥药会使卵巢功能减退。一般节食4天的女性,体内激素分泌就开始异常。
另外,肥胖也会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稀发。因此,应合理控制体重。
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会导致每月脱落的子宫内膜通过输卵管流到卵巢、直肠等处,造成盆腔器官广泛粘连。
其中80%内膜组织会驻扎在卵巢上,逐渐形成类似巧克力色的囊肿。
久坐不动
坐姿不佳,可能引起慢性附件炎,使病原体经阴道上行感染并扩散,继而影响整个盆腔。
对于子宫前倾或后屈的女性来说,久坐还会导致经血逆流入卵巢,引起下腹痛等。
不良饮食
卵巢早衰也是做一种生活方式病。偏食、摄入太多高脂高糖、低蛋白低纤维的快餐、长期大量饮酒、压力过大、体检辐射等都会影响卵巢功能。
妇科专家的“护巢指南”
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一旦发现月经量减少或突然停经应及时检查卵巢,以下五种人尤其要注意:
- 未婚晚婚、不育少育和不哺乳的女性;
- 50岁以上绝经女性;
- 用促排卵药的女性;
- 偏爱高热量饮食的女性;
-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女性。
经期注意补铁
经血会带走身体中大量铁元素,而铁能为卵子提供充足养分。
月经期间可多吃菠菜、动物内脏;经后注意进食一些鸭血汤、猪肝汤等食物。
多做瑜伽、游泳及健走
推荐女性通过瑜伽、游泳及健走释放身心压力、保养卵巢。
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干家务,上下班走一两站地,勤活动活动筋骨都有助于卵巢健康。
科学避孕是关键
反复人流或药流,不仅伤子宫,还伤害卵巢。
保护卵巢,尤其应注意科学避孕。已有子女暂无生育要求的,若有痛经,建议口服避孕药。
补充维生素E和豆制品
大豆和大豆食品是植物雌激素的最佳来源;维生素E也有助改善卵巢功能,坚果和粗粮多富含维生素E,可适当多吃。
不迷信美容院的卵巢保养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表明,通过精油按摩、热磁疗等能够保养卵巢。
相反,精油中如果添加了过量雌激素,少数人可能会以为恢复了美貌,长此以往却会增加肿瘤风险。▲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