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患上癌症?催生癌症的五大因素,一半以上可避免

文 / 中医周的世界
2021-12-20 00:34

2018年10月29日,央视主持人李咏妻子、央视导演哈文发微博称:“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2019年11月23日,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流沙河在成都因喉癌晚期去世。

2020年1月16日,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离世,据悉,2019年底赵忠祥就被检查出不幸患上了癌症,虽说一直在积极接受医学治疗,但最终还是没有等来奇迹的发生。

2021年2月3日,娱乐圈又传来一个噩耗。知名音乐人赵英俊因癌症去世,年仅43岁。

和普通人相比,这些名人可能会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仍然抵挡不住癌症的侵袭,身体为什么会得癌症?得癌症和哪些方面有关系呢?

催生癌症的五大因素,一半以上可避免!

目前科学对于癌症的发生原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不能确定癌症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的。但是已知癌症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

我们的体内大约有两万多个基因,真正和癌症有关系的大约有100多个。这些基因中只要发生一个或者是几个,就很可能会因此而发展成为癌症。

我们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是存在癌细胞的,但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些癌症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是存在一个平衡的,在平衡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分裂生长的。会在身体内形成一个平衡环境。

而患癌的人群,则是因为这个平衡被打破了而导致的,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癌细胞无法被正常细胞所压制,不断的发展起来。

目前在临床上认为,会引起癌细胞发生突变和几个因素之间有联系:

一、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的人患上癌症的几率越高,但是这个并不是说年轻人就不会患癌症,只是在说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老年人的体质相比较于年轻人而言会差很多,且很多老年人身上会存在很多的老年性疾病,慢性疾病没有控制好是很容易会转换成癌症的。

二、遗传因素

在不同的癌症病人之间,遗传因素的影响是有明显不同的。

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病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比如在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当中,有一种叫做家族性肠息肉病的疾病,是导致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部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病人由于身体存在着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遗传性的乳腺癌或遗传性卵巢癌的发生。

三、环境因素

长期的生活环境跟癌症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关联。

比如一些人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长期接触亚硝胺类、芳香胺类的物质,很可能引起癌症的发生,这种被称为职业性癌症。

职业性癌症占到全部癌症的2%~8%,一般会有较长的潜伏期,会发生在皮肤、泌尿道以及呼吸道等部位;

除此之外,室内装修室内装修越复杂,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质就越多。

四、饮食因素

“癌”字有三口,不少癌症都是“吃”出来的。医学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病与膳食有关。

经反复高温的剩油可产生致癌物和促癌物。国外报道,多次使用的剩油加到饮料中可诱发大鼠肿瘤。

熏肉在制作过程中产生致癌3.4苯并芘,并可渗透到食物去。国外报道饮酒可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且随饮酒量增大而增高。已知有20多种霉菌及其毒素对动物有致癌性。我国食管癌和肝癌高发可能与居民摄入霉菌污染的食物有关。

五、习惯因素

不少年轻人早早被癌症找上门,则是和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吸烟是引发癌症的最主要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可以诱发多种癌症,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喉癌高6-10倍,食管癌高4-10倍,胰腺癌高2-3倍,膀胱癌高3倍,血癌危险性增加1.78倍。

有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会增加风险的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卵巢癌等几乎所有癌症类型。

预防癌症,做好两件事,简单易行,切实有效!

第一件事:关注饮食

不好的食物会诱发癌症发生,而好的饮食也能帮助我们抵御癌症的侵袭。

大蒜是公认的最好的抗癌食物,大蒜里面的抗癌成分非常强,特别是针对皮肤癌、肺癌和结肠癌很有效。

有研究发现,一些经常吃柑橘类水果的人患口腔癌、胃癌、喉癌的几率是比其他人减半的。

癌症的发生还和体内ω-3与ω-6失衡有关,我们常吃的大豆油、花生油等,一般含有的都是ω-6,为了提升ω-3含量,减少癌症发生,要适当吃一点苏子植物油,以达到ω-3与ω-6的平衡。

大部分深绿色的蔬菜,其叶子中都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这种抗氧化剂。类胡萝卜素能去除我们人体内的自由基,从而达到预防癌症的效果。

发酵蒲公英根具备“三抗作用”,即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其提取物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二件事:积极运动

运动可以治疗和预防包括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血压、癌症等40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比不运动者患癌率少90%;而且,坚持运动的患癌者死亡率也比不运动的小得多。

美国运动学会专家认为,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最为合适。

每周运动3-5次,每次约30分钟就可以了,运动的强度应控制在运动时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0%,不低于最大心率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