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报警症状、高危人群和三级预防

文 / 胃肠病
2021-04-20 09:35

来源丨胃肠病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1/3 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 的患者通过早期诊断并得到合适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无疑是控制食管癌的最根本措施,根据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多阶段性,即启动、促进、演进阶段,从病因学、发病学和临床医学演进的观点出发,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级预防。

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根据食管癌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发病学研究结果,认为易患食管癌的高危险人群应当包括以下情况。

1高危年龄组

<30 岁食管癌患者比较少见,仅占 0.5%~1%;

>30 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

45~65 岁的中老年人发病机会最大,占 67.3%,是食管癌的高发年龄。

2有遗传家族史的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存在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即食管癌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比例明显增加,其血缘关系越近,患食管癌的相对风险越高。

3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有显著差异,高、低发区相比相差可达 100~200 倍,呈现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提示高发区可能存在某种很强的致癌物。已知我国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亚硝胺和真菌毒素

这些致癌物广泛暴露于高发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居住在高发区,暴露于致癌物的人群,以及非高发区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具有较高的患癌风险性,属于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接受预防性检查。

4食管癌前期病变和癌前疾患人群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群病理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食管上皮增生是食管癌前病变。其中,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癌变率比食管上皮正常者的发生率高 100 多倍,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还有一些食管的良性慢性疾患,经久不愈亦可发生癌变,如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化学烧伤等。

5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

临床病理学研究证明,食管癌常多点发生,其癌灶周围有广泛的上皮细胞增生改变,即癌前期病变。在手术切除的癌旁细胞中常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增生病变。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不是癌灶残留的复发,而是原癌旁上皮增生病因灶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所以,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应当接受定期检查。

食管癌一级预防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宿主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设法消除已知的致癌物质或阻断这些因素与人体接触,将会减少和防止食管癌的发生,高发区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证明,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管理:现已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因此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水源污染十分重要,逐渐减少饮用沟塘水的地区,推广饮用自来水。

对食用的沟塘水也应进行漂白粉消毒,可明显降低水中亚硝胺含量和杀灭其他传染病菌。控制被亚硝胺污染的饮食以及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入体内。

现已查明食管癌高发区饮水和人体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与过量施用氮肥有关。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钼肥和锌肥,按氮磷钾比例因方施肥,不仅节省农业投资,还可避免过多的氮污染环境。

粮食的防霉祛毒:霉变的粮食含有多种致癌的毒素,因此积极开展粮食的防霉祛毒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应宣传家庭储粮的防霉的重要性。

一般粮食的含水量<13% 可达到防霉的要求,一旦发现粮食已经霉变,应采取勤晒,食用时挑拣,多次清洗并加碱处理,可有效减少霉菌毒素的摄入。改进或废除产生霉菌和毒素的食品加工法。推广抗霉菌的优良粮食品种。

1不吃霉变食物

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说明食用霉变食物特别是酸菜、霉窝窝头和鱼露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大力宣传这类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使群众少吃或不吃,同时鼓励种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鲜菜和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 C。

霉变的食物,一方面产生霉菌毒素或代谢产物,一方面促进亚硝胺的内合成,是导致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多吃新鲜蔬菜或补充维生素 C 可阻断体内亚硝胺的合成,可使胃内亚硝胺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胃内亚硝胺的暴露水平。

另外,林县的营养预防试验发现,补充核黄素和烟酸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15%。同时,也应该积极研究科学的酸菜制作和保存方法,以满足当地居民世代以来养成的传统饮食习惯。

2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调整饮食习惯,不吃过热食物,不食粗糙过硬食物,不偏食,饮食品种要多样化,各种营养物质需得到平衡,多吃新鲜粮食、蔬菜和水果。

食用核黄素强化食盐,高发区膳食中,核黄素含量不足,当缺乏时可促进食管肿瘤生长。

高于65°C的热饮食被列为2A类致癌物质。

3不吸烟,饮酒要适量

4重视家族聚集现象

食管癌具有较普遍的家族聚集现象,表明有食管癌家族史的患癌易感性确实存在,应加强同代人群的监测工作。

  • 患者为男性,就加强男性监测,特别是 49 岁前的人群;
  • 患者是女性,就加强女性监测,特别是 50~69 岁的人群;
  • 并且应把 3 代人中发生过≥2 例食管癌死亡的家庭,当作危险家庭,把这些家庭中 40~69 岁的成员当作风险人群,定期体检,提供预防性药物或维生素,劝导改变生活习惯等,对降低食管癌发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发病学预防

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包括慢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裂孔疝、食管黏膜白斑、食管息肉、憩室、门失弛缓症等,尤其是伴随有不典型增生者;

由于组织学改变、功能变异、局部受刺激,容易恶化形成癌症对这些疾病要及时治疗,并定期复查。

维甲类化合物是目前根据最充分和最有希望的一类肿瘤预防药。维胺酯作用强,毒性低,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核黄素服用 5 年后,使食管轻度增生的癌变率下降 34.8%,比服药 3 年后轻度增生的抑制率 22.2%,增加 56.8%,说明核黄素服用越久,抑制轻度增生癌变的作用越明显。如能进一步确证其防癌效果,则具有深远意义。

食管癌的二级预防

对于食管癌,当前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时间较长,如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特别是阻断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是当前现实可行的肿瘤预防方法。

1普及食管癌防治知识

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正常上皮细胞受体内外各种因素刺激,逐渐演变为癌。从正常上皮发展成癌需要多长时间至今还不清楚,一般来说,从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发展成癌需数年之久,再由早期癌发展到中晚期癌需 1 年左右。

以往认为早期食管癌没有症状和信号是不对的。

因为这些信号与症状轻微,时隐时现,不经治疗可以自动消失,因而被患者和医生忽略,未能进一步检查确诊,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其实,绝大多数早期食管癌患者都经历过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如果发现有以下症状就应引起警觉。

食管癌的报警症状:

  • 咽食物时有哽噎感;
  • 胸骨后疼痛和下咽时食管有疼痛感;
  • 食管内异物感;
  • 食物下行缓慢并有滞留感;
  • 咽喉部有干燥和紧缩感;
  • 胸骨后有闷胀感。

2食管癌的普查

将高发区年龄在>35 岁,有食管癌家族史,或存在食管上皮增生的患者定为高危人群,予以重点监测,并且对食管癌高发区>35 岁居民尽量予以普查。

普查以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为主,发现可疑患者,应尽快进行内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对食管癌的早期表现,如“ 吞咽不适感”,应使高发区广大人群所熟知,可提早患者的就诊时间,以便早日诊断和治疗。

对于食管癌的筛查建议两种方案,具体实施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最佳方案

直接开展内镜筛查,应用内镜检查及碘染色,并进行指示性活检,这种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以查出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和很早期的食管黏膜内癌,很少漏诊。

这是一次性完成筛查和诊断的两步工作。这种方法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医技操作,需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医技人员,以保证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方法成本较高,建议在经济情况较好的食管癌高发地区开展。

初级方案

采用细胞学初筛与内镜检查确诊相结合的方案。首先开展细胞学拉网初筛,对细胞学可疑者,再进行内镜检查做出组织学诊断。该方案虽然所选初筛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低,但操作简单,可大大降低筛查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浓聚高危人群,适用于卫生资源欠缺的食管癌高发地区。


食管癌的三级预防

所谓三级预防,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为目标,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

对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康复方面的指导。

做好临终关怀,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