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乙肝近10年,年年复查没问题,为何突然查出癌症?
“我年年都有复查的,都没有什么问题,今年因为疫情没去医院,怎么一下就查出癌症来了?”王女士瘫坐在椅子上,不敢相信手中的检查报告。
王女士今年32岁,患有乙肝近10年,每年都会定期检查2次,之前的各项指标都没有问题,而今年因为疫情和工作忙,想着自己之前复查都没问题,王女士抱着侥幸心理,没到医院检查。结果上周因为腹痛进医院,一查就查出肝上有肿块,直径有5cm大,王女士被确诊肝癌晚期。
“这一年来的确忙得日夜不分,经常通宵熬夜,饭也没好好吃,可能这就是自食其果吧……”王女士欲哭无泪。
对此,医生提醒,王女士的肝癌与慢性乙肝、作息不规律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乙肝发展成肝癌的“催化剂”。
80%以上肝癌与乙肝关系密切
肝癌并不是什么“友好”的癌症,它的发病率排在全球肿瘤中的第六位,死亡率达到第三位。而我国是全球“著名”的肝癌大国,占全世界的55%。
是什么导致我国肝癌占据了全身数据的一大半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沈琳教授介绍:与其他癌症相比,肝癌有明确的病因——肝炎,在我国,肝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乙肝。
沈琳教授表示,肝癌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肝脏反复损伤、反复修复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当病毒感染,或发生脂肪型肝炎,正常的肝细胞就会遭受到破坏,而肝脏在进行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基因突变,增加发生肝癌发生的概率。
早期肝癌,症状不明显,重视检查
肝癌杀伤力极高,但也具有隐匿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在肿瘤逐渐侵占过程中,可能才会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异常,因此也容易被患者忽略,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肝癌发展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自己罹患肝癌,而一旦身体有明显表现,大多已处于肝癌中晚期。
中晚期肝癌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比如乏力、消瘦、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等等,还有少部分患者伴有眼睛发黄,或者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痛、腹水等。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没有肝癌
不少肝癌患者表示,自己的常规体检中,肝功能一栏显示正常,怎么会招惹上肝癌呢?
肝功能检测主要包括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肝脏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但并不能反映出有无病毒感染,肝脏形态如何、有无增大等表现。肝功能检测是有局限性的,要判断肝脏进一步的问题,还需要补充例如乙肝两对半、肝组织活检等检测。
因此,肝功能并不是衡量是否患有肝癌的标准。
·如何才能最准确排查肝癌?
常规的体检和自查都无法确诊肝癌,想要判断肝癌,需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目前来讲,甲胎蛋白(AFP)的检测、超声检查、CT、PET-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等都是较为成熟的肝癌筛查手段。若是发现肝区有明显不适,可以选择以上方法进行排查。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肝癌“助推器”
乙肝虽是我国肝病的主要致癌因素,但其实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一样会造成对肝脏严重的损害。
·酗酒
肝脏是人体的分解“工厂”,酒精中的乙醛通过肝脏分解成各种物质。饮酒对于肝癌的发生有显著而独立的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都是过量饮酒导致。
·熬夜
长时间的熬夜,对身体伤害是加倍的。晚间是肝脏排毒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人若不处于休眠阶段,会引起肝脏血流不足,无法达到修复所需要的能量。肝细胞难以修复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饮食不规律
三餐不定时、喜爱“重口味”食物,不仅会影响肠胃,同样也会影响肝脏。尤其是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其中的黄曲霉素与肝癌“亲密”,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风险。
·慢性疾病不及时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肥胖症、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可直接引起患肝癌的可能。不要以为慢性疾病,就用“拖延”治疗,慢性疾病的不良预后只会导致加快重症的进程。
如何预防肝癌?
肝癌的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10-20年左右。这个期间我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更正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
·不熬夜
充足的睡眠是最好的身体修复术。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病或肝癌的患者,每日睡眠时间应7-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给机体造成损害,包括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和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
·多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运动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促进新陈代谢,减轻肝脏的代谢、排毒负担。
·定期检查
对于肝癌高发人群,如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携带者以及长期饮酒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癌症排查,患有慢性肝病者,积极配合复查,稳定疾病,而不是采取放任发展的原则。
以目前的医疗手段来看,肝癌的预后并不理想。不要在触发了肝癌才来后悔当初自己的“任意妄为”,任何癌症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种因得果”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
参考资料;
[1]《肝癌的危险因素,你中了几个?》.常笑健康.2020-06-09.
[2]《世界一半的肝癌在中国,防治要有针对性》.健康时报.2020-09-06.
[3]《肝癌早期无典型症状!预防它,远离这4大危险因素很关键!》.医学微视.2020-11-3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