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癌细胞转移的“急先锋”外泌体,实现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
癌症虽然没有消失,但患者可以在癌细胞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对于每两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罹患癌症的日本人来说,这应该是一种与癌症相处的理想方式。如果有能抑制癌细胞转移的药物就可以实现这种方式。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囊泡似乎掌握着这种梦寐以求的药物的关键。到2030年代,随着攻克这种囊泡,人类或许可以选择与癌症共存了。
这种囊泡就是外泌体,是一种全身所有细胞都会分泌的小颗粒,漂浮在血液中。其尺寸约为100纳米(1纳米为10亿分之1米),正常人每毫升血液中大约有50亿~100亿个外泌体,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尤其多。
漂浮在血液中的外泌体成为癌细胞扩散的“跳板”(图片由东京医科大学提供)
研究人员发现,外泌体相当于癌症的“先锋”。外泌体中含有蛋白质和遗传信息之一的“微RNA”,漂浮在血液中到达目的地后,癌细胞会“落地生根”,传递便于其继续增殖的信息。也就是说,外泌体创造了便于癌症“大部队”转移的环境。如果某种物质可以抑制充当先锋的外泌体,则有望成为防止癌症转移的药物。
东京医科大学的落谷孝广教授等人在具体的癌症中发现了外泌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前列腺癌的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面有一种名为“CDCP1”的蛋白质。CDCP1会在身体生成新骨时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溶解骨骼为癌细胞提供营养,形成便于癌细胞进入骨骼的状态,最终导致癌细胞发生骨转移。
落谷教授的团队正在开发粘附到CDCP1上将其去除的抗体和“RNA适体”。RNA适体和抗体粘附到CDCP1上之后,会抑制外泌体发挥作用。不仅如此,粘附着抗体和RNA适体的外泌体还会被免疫细胞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目前正在推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准备工作,落谷教授介绍说:“希望到2030年前后可以作为抑制癌细胞转移的药物使用。”
目前癌症的主流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抗癌药,抗癌药能直接攻击癌细胞,因此效果比较好。但“聪明”的癌细胞也在不断进化,会对抗癌药产生耐药性。即便暂时消灭了主要癌症,潜伏在某处的癌细胞也会发生转移或复发。落谷教授表示:“与癌细胞对抗肯定会接二连三地遭到反击。所以希望能在不消灭癌细胞的情况下抑制癌症。”
目前还没有阻止癌细胞转移的方法。作为人类对抗癌症的新靶标,外泌体备受关注。
不过,针对外泌体的药物要想成为基于新理念的治疗药物,还存在课题。研究外泌体的东京工业大学的星野步子副教授正在积极推进治疗药物的开发,但同时也指出了临床试验的困难:“(为检验药效而)证明是否发生转移可能会很困难。”人类与癌症之间的智慧较量仍将继续。
还有望应用于诊断1983年,美国的研究团队和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发现了外泌体。但发表成果时,研究人员只将其视为负责把细胞内的废物运到细胞外的垃圾袋,并未发现其重要性。1987年,这种“垃圾袋”被命名为外泌体。
外泌体变成治疗癌症的候选靶标的契机是,瑞典的研究团队2007年宣布外泌体中含有微RNA,提出了细胞之间利用外泌体传递信息的假设,外泌体由此开始受到关注。
微RNA负责在细胞中制造蛋白质,但其本身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研究人员认为,癌细胞很可能利用了一种巧妙的战术,那就是把有助于自身存活的信息托付给微RNA,然后用外泌体作为“铠甲”包裹住微RNA释放到血液中。
另外,还可以捕获外泌体中的微RNA、代谢物和表面蛋白,作为诊断是否罹患癌症的生物标志物使用。落谷教授等人2014年发现了利用外泌体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相关开发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日文:下野谷涼子,《日经产业新闻》,2020年10月23日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