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肿瘤的描述!中医角度,阴虚气虚的人要重点防癌!

文 / 图闻天下
2019-05-28 13:14
《黄帝内经》对肿瘤的描述!中医角度,阴虚气虚的人要重点防癌!

《金匮要略》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早就在《金匮要略》(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中出现了“癥瘕”( [zhēng jiǎ] )这种疾病,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肿瘤”。

癥瘕指的是“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

《黄帝内经》中对肿瘤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灵枢.百病始生》说:“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之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传舍于肠胃……传舍于肠胃之外。”认为肿瘤和人体其他疾病一样,有表及里,居留日久,息而成积,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

在《灵枢.刺节真邪》中对肿瘤的描述更用到了“筋瘤”“昔瘤”“肉疽”“肠溜”、骨疽等。

《太平圣惠方》可以反映宋代以前中医对肿瘤方面的认识,它强调了五脏的时候调和。

到了明清时期,不少医家对肿瘤有了更深的认识,清代何梦瑶《医碥》里说,好热饮人,多患膈症。也就是说,长期饮酒、长期热饮的刺激可以使得食管受损,导致进一步癌变。

从中医的角度,当讲到“癌”这个字,就需要追溯到宋代的《卫济宝书》。在这本书里边,最早出现了癌的这个字,并且它是作为一个病名出现的。而它的意思,和现代医学中肿瘤(cancer)的意义,也是十分接近的。

《黄帝内经》对肿瘤的描述!中医角度,阴虚气虚的人要重点防癌!

祖国医学对癌症多有记载

从中医的角度讲,肿瘤发病的前提就是正气不足,正如《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想预防肿瘤,就一定要保护人体的正气。防痰、防淤、防毒也就是邪气。

对于现代中青年人来说,过多疲劳,饮食和生活多不健康,容易被邪气钻空子,也是更容易走近肿瘤疾病的。

第二种,气虚的人,首要的表现就是面部发白。正常的人面部会略显红润,而气虚的人则脸部晄白,也就是毫无血色

第三种,阴虚体质的明显特点是,脸色”红扑扑“。大家可能会认为面色红润是健康的表现,然而阴虚体质中的面色发红和一般人的红不一样。它只在颧骨的地方红得比较明显。

《黄帝内经》对肿瘤的描述!中医角度,阴虚气虚的人要重点防癌!

养元气养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