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胃内发现上皮内瘤变没处理也不复查,结果悲剧,半年癌变

文 / 呼吸科大夫胡洋
2019-04-26 18:18

最近一个搞消化科的同学说了一个案例,印象深刻,一个年轻男子长期加班熬夜,觉得胃不舒服,做了个胃镜,发现有胃溃疡,为了以防万一,给他夹了一块黏膜下来,观察到一小片上皮内瘤变,已经有恶性趋势,让他处理掉或者定期复查,结果一去不复返,半年后再来已经恶变,切除了三分之二胃,算是保住了性命,但也损失了健康。

观察食管粘膜和胃粘膜病变,通常都需要做胃镜检查,胃镜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看到病变并能够取活检,胃镜下取活检做病理是明确食管和胃部疾病的首选方式。

上皮内瘤变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除了食管、胃,其他比如宫颈、阴道、前列腺、子宫内膜、肠道也可以发生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形成恶性肿瘤前的一个特殊阶段,细胞形态和细胞排列方式上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明显的改变。以前对于癌变形成前上皮出现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上的改变,病理上名词比较多,包括“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高度癌疑”、“原位癌”等等。为了消除病人听到癌以后的内心恐慌,WHO提出了上皮内瘤变这个概念,代替上述一系列的名字。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其中低级别相当于轻至中度非典型增生,高级别相当于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层的1/3以内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为1/3至2/3,重度为2/3以上。上皮内瘤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癌前病变,上皮细胞已经出现变异了,细胞的形态已经和普通细胞不一样了,如果放任其发展,上皮内瘤变有可能会发展为癌症。但如果及时给与干预及治疗,是可以避免向癌症继续发展的。

目前,对于胃部低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和慢性胃炎的关系密切,经过抑酸保护胃粘膜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部分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可以逆转。但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胃镜随访。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有问题时及时行胃镜下粘膜切除。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积极治疗,指南实际上已经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同于早癌。很多研究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关系极为密切,其中部分可演变成早期胃癌,另一部分本身已为浸润性癌,仅仅因为活检取材深度欠佳或取材偏离癌灶造成诊断误差。尽管已经强调多点活检,但实际行胃镜活检时,由于活检深度有限,往往达不到固有层,对于固有层是否有肿瘤细胞浸润无法判断。而且对于早期胃癌,病灶往往属于小区多灶性,内镜下黏膜活检组织量少,取检部位有限,难以对整个病变进行准确评估。这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再做个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粘膜下几层结构是否存在病变。另外做一个腹部增强CT扫描,看看是否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如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局限于粘膜,CT无异常,则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如果已经有浸润癌的依据存在,则最好行根治性胃癌手术。

​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切除了之后,不需要做术后辅助放化疗,对生存率也没有影响,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