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可防可治 国内诊疗优势突出

文 / 北京和睦家医院
2019-04-18 03:32

医生手术量大、临床经验丰富,

多学科会诊、达芬奇机器人,

为高难度手术“保驾护航”

2019 年4 月15-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国抗癌协会(CACA)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的的活动。4月15日,北京和睦家医院外科举办了健康科普讲座及专家义诊咨询活动,涵盖了泌尿系肿瘤、乳腺癌、胃肠及肝胆肿瘤、甲状腺癌及口咽癌、小儿肿瘤及肿瘤综合治疗等。

多学科专家义诊答疑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3恶性肿瘤可预防,1/3可治疗,1/3可治愈,防治癌症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定期筛检早期诊断癌症,配合手术治疗,治愈癌症并不是不可企及的。

然而数据显示,我国肿瘤治疗五年生存率大约在30%左右,而美国五年生存率在70%—80%之间,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我国处在发展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现已处于中晚期,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发生肿瘤转移,影响了患者的愈后和生存时间。

得了癌症,盲目选择出国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耽误了治疗时机并且治疗费用不菲。虽然在新药研究方面我国和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绝大多数我国的诊疗理论与技术水平和服务理念并不差于甚至优于美国。特别是外科技术,国内医生手术量大,技术更加纯熟,临床经验更丰富,同时随着近期国务院宣布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国内的诊疗优势更为突出。

医疗总监孙芾主任 参会致辞

多学科会诊制

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和睦家医院了解到,个体肿瘤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多学科会诊(MDT)”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该制度为患者制定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邀请内科、外科、放疗、病理等涉及到的相关科室到场讨论相关资料,提供不同角度的治疗思考。通过不同意见的汇合,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建议,基于患者的需求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不再需要奔波各个科室之间,就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综合诊治水平。

2018年9月,北京和睦家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机器人睾丸癌化疗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下腔静脉癌栓切取+腔静脉重建术”。

该名睾丸癌患者的下腔静脉发现了13cm 长的瘤栓,需要切开下腔静脉,把瘤拴取出来。手术风险极高,并有可能需要切除右肾,死亡率可达5%~10%。一直以来这类手术被认为在外科手术中极高风险,被称作生命禁区。

医疗副总监、大外科主任

朱刚教授 参会致辞

面对这样的情况,泌尿外科主任朱刚教授一方面组织泌尿外科团队进行反复的讨论,规划手术方案;另一方面邀请麻醉科、超声科、重症监护科、手术室护士、病理科和肿瘤科等相关部门进行术前多学科讨论和术前准备。经过5次多学科会诊(MDT)的准备,泌尿外科和支持医疗团队最终决定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施手术,术前仅列出的主要步骤就多达二十项。

除泌尿外科团队外,其他科室术前同样进行了充分准备以各种突发状况应对措施。麻醉科配备了食道超声,术中检测瘤栓状态,因为瘤栓一旦脱落可能造成肺栓塞等致死性后果;超声科协助进行术中超声进行瘤栓定位;检验科积极协调,准备术中用血,保障手术安全……最终,手术进行了9个多小时,朱刚教授在切除瘤拴后,完成了下腔静脉的重建,患者的右肾也被成功地保留。

朱刚教授说:“肿瘤治疗本就该是综合治疗,这个手术的成功是团队通力协作和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

医疗技术进步 振奋人心

机器人加3D影像重建

为手术保驾护航

备受关注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该院开展已有4年时间。达芬奇机器人的标准名称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操作系统”,机器人手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已经超越了人手的局限,适合在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进行精细操作,降低错误发生率;操作更精准、更微创,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患者失血少、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而且疤痕小,刀口美观性明显提高。上述特点,使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高龄、高危患者以及高难度的微创手术方面更具优势。

除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外,北京和睦家医院还在北京市较早开展了三维(3D)影像重建与机器人手术结合等国际顶尖的先进技术。

目前外科医生主要根据术前的CT 和CTA 检查进行术前评估,虽然该图像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大动脉血管的三维解剖结构,但无法显示器官,静脉血管,细微的动脉血管,肾集合系统,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3D影像重建是基于CT或MRI影像资料,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与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呈现3D影像结果。目前的3D影像重建技术还原了人体真实的三维结构,将人体结构可透视化,精确呈现病灶位置和大小以及与毗邻器官组织的关系。重建完成后,可以实现各系统的任意拆分和任意组合。图像可以实现器官透视,任意角度旋转,血管、集合系统和病灶的自由组合,手术模拟和病灶度量。3D影像重建完成后,外科医生可以随时从各个角度观察研究肿瘤位置及与其他重要血管和器官关系,仔细计划手术,使手术更加精准,更加安全。

泌尿外科张凯医生 主持活动

一名右肾肿瘤患者术后2年发生肿瘤转移复发,右肾上腺转移肿瘤1.7cm,腔静脉后转移肿瘤2.5cm。多家医疗机构均因手术难度太大而建议他保守治疗。

朱刚教授接诊患者后,仔细回顾了病史,建议行术前3D影像重建进一步明确肿瘤位置和血管走行。这位患者的3D影像重建完成后,显示肾上腺转移肿瘤位于肾上腺外侧支下部,腔静脉后转移肿瘤平肾上腺水平,自后方向腹侧挤压腔静脉,无明确侵犯腔静脉。

经过了与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讨论,北京和睦家医院泌尿外科决定采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施经腹腔右肾上腺及其转移肿瘤和腔静脉后转移肿瘤切除术。术前的3D影像重建确定了腔静脉后转移病灶的位置,还确认转移病灶并没有侵犯腔静脉,坚定了专家手术的信心,术中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手术顺利进行,专家发现肿瘤就隐藏在下腔静脉后方,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大血管造成严重出血,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手术操作精细细致,有惊无险成功完成。这名患者接受手术后的治愈率提高到了25%。

现代医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医疗体验。

观看4月15日

肿瘤防治科普讲座全程视频

扫描或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

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