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基因检测,先了解十大问题!

文 / 干细胞健康管理
2019-03-29 15:09

肿瘤的治疗,已经从千篇一律的传统治疗,逐步发展到了“量体裁衣”的“精准医学”时代;基因检测,是精准医学时代的肿瘤诊治,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

事实上,在今年刚过去的五个月里,十几篇新药文章都跟基因检测息息相关,比如:

《有效率69%,重磅抗癌药LOXO-292背后的“治愈”故事》

《癌症患者的新药革命!控制率超90%,新药BLU-667横空出世》

《十年积淀,抗癌新药Alectinib将部分肺癌变成慢性病,即将上市》

《肺癌患者再添强力靶向药-波齐替尼,肿瘤控制率100%》

《万癌之王的“完全治愈”:癌症基因的治愈钥匙》

《重磅靶向药Niraparib临床开启,显著延长癌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数据更新:有效率超90%,抗癌新星Larotrectinib再传捷报,上市在望》

不止是新的靶向药和基因检测关系密切,连PD-1都跟基因检测的TMB绑定

今天挑选大家最常问的十个问题,做统一的答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做选择,再回头看下上面推荐的文章。

一: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癌细胞中不少基因是变异的:有的基因缺失了,有的基因重复了,有的基因长歪了……利用各种方法,把这些变异的基因找出来,仔细分析,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选择、辅助监测疾病复发和耐药、预估生存期等。

有一些非常难以确诊的肿瘤,需要依靠特定的基因改变协助确诊。比如,不少肉瘤都长的像梭子一样,长长扁扁的,这时候如果基因检测发现有ASPL-TFE3融合基因,那诊断腺泡软组织肉瘤,就八九不离十了。

晚期肺腺癌病友,超过一半都携带EGFR、ALK、ROS-1、BRAF等基因突变,这类病人就有机会尝试靶向药了,有效率高、副作用小、生存期相对较长,依靠靶向药联合传统放化疗,生存期超过10年、20年的超级幸运案例。而且最近NTRK、RET也有靶向药大放异彩,相信这类靶向药上市后,肺癌NCCN指南会将它们写入必须检测的基因清单。

二:什么人需要做基因检测?

广义上讲,所有肿瘤患者均可以接受基因检测;狭义上讲,根据指南推荐,不同的病种、不同的分期、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患者,适合做不同的基因检测。

比如,一个晚期肺腺癌患者,尚未接受任何治疗,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只是为了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已经在内地上市的靶向药可用,那么只要测一下最常见的那几个基因就可以了,也为大家精选的这款套餐只有包含最重要的14个基因。

比如,一个超级土豪,是一个肉瘤,其他药物治疗都失败了,但是依然想碰碰运气,看看是不是自己还有靶向药可用:不管是已经上市还是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想知道。那么,他或许可以选择做一下跨癌种的、尽可能多的、几十上百甚至全部的基因。基于这个目的的话,有全癌种451基因的、包含新抗原811基因的、甚至还有全外显子组(3万多个基因)的,供你选择。

三:是不是所有靶向药,都要做基因检测?

不是。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如安罗替尼(国产靶向药安罗替尼上市:中国抗癌事业的重要突破,多癌种患者将因此大幅受益!)、仑伐替尼(等了十年,这个抗癌新药让肝癌丢掉了绝症“帽子”,国内即将上市)、瑞戈非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贝伐珠单抗、olaratumab等靶向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现在并不知道,哪个或者哪几个基因变异,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四:组织和血液,到底选哪一个?

目前依然以组织病理切片的基因检测,准确度最高,是业内公认的金标准。虽然它也不是100%完美(比如还有空间、时间、异质性的问题)。但是,常常能遇到病友无法取得足够的组织,或者组织标本年代久远,这类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血液标本勉强代替。

我们一般推荐的优劣顺序是: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

目前主流的基因检测方法是测序,那么用血液标本代替组织标本,准确度大约是70%-80%;此外,对于一些非常成熟的、少数几个明确的基因位点,比如EGFR T790M等,已经有上市的数字PCR法来检测,准确度可以提高到90%左右——测序法虽然准确度稍低,但是可以同一份样本测几十、上百甚至几万个基因;而数字PCR法虽然准确度大幅度提升,但是每次只能测一两个,两三个明确的基因位点——所以这个主要是针对一代或二代EGFR靶向药耐药的患者检测T790M突变最为合适,其他比如奥希替尼、克唑替尼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性比较多,建议做测序法一次性查找多个基因位点。

五:血液基因突变动态监测,有什么用?

血液中基因突变的浓度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甚至有时候比影像学更提前,比肿瘤标志物更准确。

因此,对于一些携带非常常见的基因突变的病人,如果碰巧肿瘤标志物又不敏感,那么利用血液基因检测(就检测那一两个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即可,价格可承受),每隔2-3个月测一次,通过基因突变的浓度变化和性质改变,可以提前发现疾病复发、提前预警药物耐药等。对于携带EGFR突变且口服靶向药治疗的病人,如果每隔2个月测一次血液中EGFR相应突变的浓度变化,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提示,可以比影像学平均提前4-6个月发现耐药。

六:治疗一段时间后,要不要重新做基因检测?

事实上,肿瘤组织内的基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突变,过程是完全随机的。各种治疗手段可能会影响突变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原来是平均每10万个细胞每天突变1次,现在变成了平均每1万个细胞每天都要突变1次。

药物等治疗,可能会筛选和富集出具有某种基因特征的耐药细胞,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耐药细胞缺乏有效的新药,也就是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可能的确发生了基因改变,但是没有更好的治疗选择。

因此,我们一般仅推荐接受了靶向治疗的病友,在药物耐药、疾病进展以后,酌情考虑再次行基因检测——因为靶向药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耐药了,有一部分病人会富集出有更新的靶向药可用的新的突变。比如口服第一代靶向药(易瑞沙、凯美钠、特罗凯等)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一开始可能是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耐药以后,一半左右的病人,会出现新的耐药突变——EGFR T790M突变,而已经有第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商品名:泰瑞沙,小名:AZD9291)可以对付这个突变,对于这种情况,耐药以后重新进行基因检测,是强烈建议的,也是国内外指南强烈推荐的。

七:有基因突变,是不是一定有靶向药可用?

不是。基因突变的类型太多,绝大多数基因突变,目前无法明确是不是和肿瘤有关;大多数能明确和肿瘤一定相关的基因突变(比如P53突变、KRAS突变、MYC扩增等),目前尚无已经上市的靶向药。

因此,经常发生测了基因突变,得到了一本几十上百页的报告,清楚地列明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基因突变,但是依然没有合适的、已经上市的靶向药可以选择。

八:没有基因突变,是不是一定没有靶向药可用?

跟第三问类似,不重复回答。补充说明一下,这类靶向药,是不是适合病人用,主要依据是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指南和诊疗规范以及病人身体状况,需要咨询医生判断是否适合用药。

九:想用PD-1,要做什么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也可以指导免疫治疗的选择。比如MSI阴性但是POLE基因突变的患者,也适合PD-1抑制剂;而EGFR突变、JAK2突变、LKB1突变、MDM2突变等病友,似乎不太适合PD-1抑制剂治疗。

此外,众多研究提示,肿瘤组织中总的突变数量,也就是肿瘤突变负荷(TMB)越高的病友,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越高。

十:基因检测的套餐,到底怎么选?

看了上面的文章,是不是感受到了基因检测的极端复杂性——的确是这样的,每个病人到底应该做哪些基因的检测,才能做到尽可能不遗漏(不错过治疗机会,不浪费标本)、又不多花冤枉钱,这里面学问很大很大……

尤其很多网友也在担心:我家里人肺癌、乳腺癌、肠癌,我也会得癌吗?肺癌更多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抽烟,但是乳腺癌、肠癌确实与遗传密切相关。

以上内容来源于咚咚医学部,每个病人,其实都要综合肿瘤的种类、疾病的分期、之前治疗的情况、后续治疗的愿望、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做一个“个性化”的安排。

【博鳌国际干细胞】源自国内外专业干细胞精准慢病干预技术,中国国际细胞抗衰老集团海南医疗有限公司是一家抗衰老慢病健康管理公司,长期致力于基因和干细胞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北京为发展基地,建构国内再生技术顶尖生物科技公司。公司开创性地将新型慢病精准干预方案与传统健康方案相互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疾病风险应对和抗衰老保健技术。

1、国内外专家级资源:由“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院士、陆道培院士、兰迪.谢克曼教授等多名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首席顾问团队组成一线临床医疗专家库。

2、专属高端合作平台:携手国内顶级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并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先行区设有专业干细胞实验室,打造专属高端平台。依照国内康复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最高标准,配备综合性专业团队;在慢病管理、抗衰老和亚健康改善等方面独具优势。

3、精准细胞储存中心:长期专注于细胞生物尖端技术研究,根据个体情况,为客户定制精准细胞储存方案,为客户悉心留存健康种子细胞,实现未来的健康增值。

4、基因检测分析平台:立足于全球基因组大数据,拥有无与伦比的数据质量!专门设立精准数据中心,所有基因检测样本全部送往国内顶尖专业大型数据中心处理分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